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总面积636.1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82.4平方公里,郊区529.43平方公里。总人口502.9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8.9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3.3%。此时,上海约有8.5万亩菜地,分布在浦东的龙华、新泾、真如、大厂、江湾、新市、吴淞和高桥、杨静、杨司10个区。由于郊区面积小,城市人口庞大,蔬菜自给率不足40%,60%以上的蔬菜依赖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省的客菜。为解决市民菜篮子问题,上海在整个50年代不断扩大和完善蔬菜生产布局,10年后基本实现蔬菜自给。总的来说,这个历史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从1949年到1950年,菜地的分布多在城市郊区周围。当时这些地区的特点是土地少。一般每个农户耕种三五亩地,多则五六亩,主要种植短期叶菜,品种较多。这里有当地人的特色菜,比如广东生菜、白芥蓝,还有外国喜欢的豆瓣、羊角面包等等。大部分蔬菜都是菜农自己卖的。而纯种蔬菜的农户很少,大部分都是种粮兼营。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的墙角缝隙里种上韭菜、葱、蒜等农作物,这样就不会被家禽啄伤,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又避免了农作物受损。在自然村周围,在那些地势高、土质好、灌溉、排水、施肥、蔬菜运输和管理方便的土地上种植蔬菜,在那些远离自然村、排灌不便的贫瘠土地和洼地上种植农作物。这种布局和种植是因为纯种蔬菜每天的农活很重,每家每户的劳动力有限而形成的。种点庄稼可以缩短战线,错开农活,腾出劳动力来管理自己赖以生存的菜地;因为每个农民耕种的土地有富有瘦,有远有近,有肥有近,而且农作物的秸秆可以作为菜地的覆盖材料,粮食加工的副产品如豆饼可以作为肥料。所以当时蔬菜生产的布局,一个接一个,一垄接一垄,一块接一块,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1951年,上海郊区土地改革完成,生产互助组、初级和高级合作社逐步建立。蔬菜生产走上集体化道路,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中到批发市场销售。1952年,菜地发展到16.2万亩,菜农增加到10多万人。郊区蔬菜年上市量由解放初期的12.6万吨增加到16.5万吨,上海蔬菜自给率达到39.4%。
第二阶段是从1953年到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以来,由于中央和上海市委提出的“城郊农业生产为城市服务”政策的积极实施,蔬菜固定面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扩大到21万亩。1957年,郊区蔬菜总产量达到75万吨,蔬菜88种,360多个品种,自给比例达到70%以上,实现了“就近生产,基本自给”的要求。从空之间的布局来看,原来由10个郊区合并而成的东郊、西郊、北郊,已经成为供应市区的蔬菜基地。东郊位于浦东地区,当时蔬菜的固定面积已经扩大到4万亩,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杨静、堰桥、杨司等蔬菜主产的乡镇。年产量可达40万吨,种植的蔬菜品种多。春夏主要品种有番茄、黄瓜、茄子、辣椒、刀豆、毛豆、豇豆、茭白、夜来香等。冬天有大青菜、黄豆芽、白菜、菜花、芹菜、萝卜、茭白等;其中茭白、刀豆、芹菜、菜花产量最高,品质好,供应期长,因此名声大噪,成为东郊四大名菜。1957年,西郊蔬菜种植面积扩大最多,从3.5万亩增加到9.9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3%。单位面积产量也从1950年的1700公斤提高到7000公斤,总产量约35万吨。白菜、红薯、西红柿、黄豆芽上市量占全市供应量的70%-80%。北郊蔬菜的固定面积也在1957年前后由2万亩扩大到4.1万亩,其中60%分布在与市区相邻的塘南、昌南、庙行、高静等8个镇和40个蔬菜生产合作社。南翔蔬菜面积相当集中,占三分之一,是郊区蔬菜种植历史悠久的老菜区之一。种植的品种继承了解放初期的特色,多是广帮和洋人吃的五颜六色的蔬菜。此外,还种植芹菜、萝卜、辣椒等用作食品工业原料的蔬菜。这些蔬菜基地形成后,蔬菜生产的布局和种植也随着农村合作程度的提高而改变。原有的以自然村为单位的一户一垄、一块一块的布局,演变为以集体耕种、土地平整、菜地、城镇为单位的布局。菜地所有土地开始按照新的要求进行规划布局,平整土地,拆除土堆,使东、西蜿蜒曲折、高低错落的土地可以改造成平坦的菜地,以减少土地浪费,增加耕地面积。按照当时东郊刘力乡的规划,全乡共有2369座坟墩,拆迁平整后可增加耕地236.9亩。
第三阶段是从1958年到1960年。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和全国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形势,使城乡供求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外地客菜来源呈减少趋势,而城市对蔬菜的需求却在增加。1958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准江苏省的宝山、嘉定、上海划归上海,总土地128万亩,其中耕地约117万亩。三县移交后,期望郊区通过大力发展副食品生产,成为可靠的副食品基地。1958年下半年,郊区实现了人民公社,99.74%的农民加入了社区,郊区蔬菜供应减少。外地进口的蔬菜也因本地蔬菜缺乏而大幅减少,市场供应枯竭,造成“市民深夜排队买菜,有时买不到”的局面。对此,上海市委认为“有必要再扩郊区”,向中央提出将松江特区整体纳入上海。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再次批准将川沙、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七县划入上海。至此,上海管辖面积扩大到6185平方公里,新增郊区面积5567平方公里。上海原有的“大城市”“小郊区”的格局已经改变,为蔬菜基地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空间。1959年,蔬菜面积增加到37.8万亩,1960年扩大到43万亩。至此,上海的蔬菜供应网络开始由嘉定、上海、宝山、浦东、川沙、南汇、青浦、松江八县组成。1959年,城郊蔬菜上市量达到125万吨,全市蔬菜供应已能自给。这对解决三年困难时期上海市民吃菜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大跃进时期工业的迅速扩张、郊区基础设施的扩大和新工业区的兴起,一些原本与市区接壤的老菜地相继被征用。据不完全统计,1957年至1959年间,城郊近3万亩老菜地相继被征用。菜地被征用后,一些有种菜经验的菜农转向了工业化生产。反映在蔬菜生产布局上,老郊区菜区菜地面积缩小,逐步向远郊棉粮区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