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26日电美国侨报网报道,从食品添加剂味精被妖魔化到疫情爆发,美国大量中餐馆关门,人们对中餐的态度反映了一种更广泛的趋势,以及对华裔和亚裔人群情绪的变化。此外,中餐业的变化,如一些地方菜系的流行和市区新潮高档中餐馆的兴起,也反映了美国华裔人口本身的变化。哥伦比亚大学网站报道称,在其Weatherhead东亚研究所于5月3日举办的一场在线活动中,一群历史学家讨论了亚洲历史与中国饮食的交集。英国爱丁堡大学名誉教授、著名国际汉学家弗朗西斯卡·布雷(Francesca Bray)在讨论中解释说,研究中国食品生产和消费的价值有助于“理解食品和种族政治之间看似不可能的互动”。
这个时候讨论这个更有意义。因为许多由移民经营的中餐馆在美国各地都陷入困境,部分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与种族主义有关的误解。白富兰说,“我们可以把烹饪和饮食作为亚洲和亚洲历史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帮助解决问题”。
另一位参与者是米歇尔·金,他是教堂山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她的一门课程专门研究中国食品的历史,重点是北卡罗来纳州的中国食品。金指出,她的课程“对于那些对中国一无所知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为那些本身就是移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自己根源的机会。
根据金的说法,这门课程的要求之一是参观北卡罗来纳州的餐馆,进行口述历史采访,并“了解那些制作食物的人,而不仅仅是食物本身”。
金说:“总的来说,这些中国餐馆给学生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努力工作的状态。”她说,对于一个几乎全年每天工作12个小时的移民餐馆老板来说,文化考虑之类的事情必须让位于实际的业务需求。她补充说,就生产和消费而言,可用的资源和对当地消费者口味的了解对维持企业的发展远比维持传统更重要。
韦瑟黑德东亚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袁遗也在小组讨论中发言。她在哥伦比亚大学一门关于19世纪美中关系的课程中讲述了她讲述中国饮食历史的经历。这门课程更侧重于两国商人、劳工和学者的接触,也包括食品和艺术的交流。鉴于美国反华情绪的高涨及其对中国食品行业的影响,袁遗在课程中增加了一些关于中国食品在美国的历史的内容。
“学生们喜欢阅读、讨论和写作关于食物的内容,”她说。我们就食物和劳动的关系、性别和种族政治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她还安排了一个烹饪项目,要求学生关注烹饪过程的每个阶段,从搜索食谱、在超市购物到吃饭,以帮助他们思考他们在美中关系、食物和文化的所有权以及劳动力方面的发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