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百货大楼前的居民。左、右、下:王摄,右上:豫园路杨大妈摄
但是,我也看到了温暖的另一面。在过去的50天里,100多名店主被限制在上海不同地区的居民区或居住在其他城市。虽然街上的“故事店”成了核酸检测点,但网上的“故事店”还在继续。这些商家在网上互动交流频繁。他们热情地分享他们在家和作为志愿者的经历。曲更新还临时成立了“长宁远亲邻里互助团”,帮助很多在愚园路租房的年轻人找到了当地的“组织”,也帮助很多老人解决了临时物资的需求。
可以说,在疫情下,这些商户和居民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共同的邻里。比如我的慢咖的老板,在社区里承担了“后勤保障部部长”的角色;比如小规模的商家为社区易货活动设计海报;例如,音乐家汤姆成为了一名照顾独居老人的送货员,因为他有自己的菜地。这两天,他去虹桥站给准备离开上海的滞留旅客免费送去数百份菜饭...
这种商户与居民之间的温暖保护与共享,这种街区生态的共建与共生,或许就是近年来豫园路崛起的密码。同样在这些交流互动中,记者听到了更多的声音:有的商家抱团,他们互相打气,寻求复活的力量;一些人在反思他们能从这场危机中学到什么,能留下什么;有的也在呼吁,希望得到更多的租金减免支持,希望有一个更快的恢复市场的时间表...
采访中有三个细节,记者印象特别深刻。是愚园路上的灯店,24小时亮灯,照亮每个人内心的希望;第二,路面始终干净整洁。疫情过去两个月,愚园路上有一支不间断的保洁队伍,守护着这个小区的脸面。第三,虽然所有的街边小店都关门了,但是没有一家有耀眼的封条和围挡,每一家小店都留着一句像样的“欢迎您再来”。
这些细节比起店主们肩上的压力,水泥流水,或许微不足道,但我想这就是一条百年老街在复苏之前的坚韧与自信。
赶紧回来,104年的豫园路!
蒲风控制前的傻巷
选稿:朱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