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兰州5月30日电(记者冯志军)“85%以上的自然灾害都是气象原因造成的,所以气象工作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甘肃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兴国30日在接受Zhongxin.com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气象服务不再是原来的“简单的天气报告”,而是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趋利避害”。
杨兴国说,所谓避灾,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提高预报的准确率,积极应对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避免或减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以营利为目的,从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预报等方面重点提供风光气象服务。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空云水资源,缓解甘肃水资源短缺。
甘肃地处西北腹地,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尤其是省中南部地区,地质破碎、生态脆弱,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任务重、压力大。同时,作为一个水资源短缺的省份,抗旱减灾长期以来一直是该省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民生工程和服务的重要任务。
杨兴国说,原来的天气预报只说未来某地有小雨、中雨、大雨或霜冻,这个预报到此结束。但最近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一位负责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发布了天气预警,比如暴雨会对哪些路段的交通产生什么影响,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防范?这是摆在气象服务面前需要解决的新问题。需要气象和交通部门合作,通过科技创新提高防范和应对灾害性天气的能力。
“对于极端天气,不仅要发出预警,更要准确判断,提供相对合理的应对决策,这是为了避免伤害。”杨兴国举例说,比如今年4月霜冻天气频发,气象部门要提前发布霜冻预警。除了预报气温,更重要的是分析判断准确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这对刚开花的果树影响很大。要及时给农业农村部门更多可操作的预防建议。
这种“趋利避害”的行为,对于水利部门的防汛更有实用价值。通过模拟实验可以知道上游下了多少雨,洪峰什么时候到,下游可能被淹到什么程度。对于政府决策者来说,可以根据洪水的程度提前决策,“该预防的预防,该疏散的疏散”。
在“逐利”方面,精准的气象服务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杨兴国说,比如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在甘肃有相当的发展优势,通过精准的气象研究和论证,可以知道哪里的风能、光热资源比较好,可以帮助企业提前合理布局;未来风电和光热的变化也便于企业提前“调度”,保证电力的充分供应。
杨兴国说,通过精准的气象服务,不仅可以预测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适合种植什么作物,还可以针对“最佳赏花期”、“旅游项目体验”、“旅游天气指南”等文化旅游发展的需求给出有价值的建议。总之,不断拓展的精准气象服务开始与公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在一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