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由于小麦青贮和玉米青贮的完全替代,小麦青贮在青贮结构中的份额始终较低——一亩地玉米青贮的生物量为4吨,而小麦只有2吨,所以大部分小麦会以种子的形式收获,而不是青贮。2021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5亿亩,其中青贮玉米约4000万亩。结合青贮的结构,业内估计2022年青贮小麦面积不到400万亩,约占小麦种植面积的1.1%,但实际情况可能更少。总之,小麦青贮的量非常有限,甚至不值一提。
当然,关于小麦青贮的舆论也反映了一些事实,即今年小麦青贮量确实有所增加,推动了小麦青贮价格的上涨。然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短期的和技术性的——2021年,整个黄淮海地区夏季被淹,玉米青贮收获不理想,许多农场没有储备足够的玉米青贮。当时从经营策略来看,养殖户也希望等待——一是减少现金持有量,二是有价格下降的可能,三是考虑到疫情防控增加了运输难度和成本;最坏的情况,2022年可以用小麦来过渡。
综上所述,“小麦青贮”不会导致全国饿死。相反,小麦青贮的现象只是中国粮食安全的一种表现。2021年,中国生产了1.37亿吨小麦和2.73亿吨玉米,全部用作饲料——不是说玉米不能吃,而是中国人对食物有了更多的选择,包括米面、肉、蛋、奶等等。而提供肉、蛋、奶的恰恰是需要青贮饲料升级的养殖业。
在上一篇专栏文章中,我们谈到了中国的“口粮绝对安全”,这是由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和世界一半左右的粮食库存来保证的。2021年,我国水稻和小麦产量为3.5亿吨,人均年产量500公斤,换算成米粉就是人均每天1公斤多。印度作为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人均年产量只有240斤,每年出口大米小麦,而中国是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
强调粮食安全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一决定不应出于恐慌。在中国农业发展的大格局下,粮食安全和小麦青贮不是对立的关系。目前中国人的食物营养水平处于黄种人的最高水平,这是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包括青贮技术推广的结果。真的没必要一听“麦青贮”就色变,废武功。
-
胡冰川,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来自论文。更多原创信息,请下载“The Paper”APP)
作者:胡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