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前沿】如果彩礼成了交易,怎么说“好运”?
陈俊宇
《工人日报》(2022年06月03日05版)
自古有之的“彩礼”何时成为“陋习”,难以考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们思想的变化,依附于“婚姻”的要求和标准也总会发生变化。你可以接受变化的趋势,但不能接受恶化。很多农民工回农村结婚,几十万到几十万不等的天价彩礼,是个撒娇的东西。“辛苦几十年,结婚又回到贫困线”不是笑话,而是普遍的现实。
当高额彩礼需要政府出手时,我们不得不反思是什么让彩礼变质了。
看最近的一个新闻。近日,江西省萍乡市民政局等六部门出台《关于遏制高价彩礼催婚移风易俗的实施方案》,旗帜鲜明反对高价彩礼,因地制宜开展高价彩礼专项整治行动,力争一年见成效、两年见实效、三年见长效,让彩礼回归“礼”的本质。提倡零彩礼,建议彩礼不超过3万元。
一年见成效,两年见实效,三年见长远,自然是美好的愿望。效果还有待观察。据新闻搜索,不仅是江西萍乡,很多地方都提出了整治天价彩礼的实施方案。
今年3月,甘肃省清水县民政局联合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印发了《清水县婚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引导婚姻当事人抵制高价彩礼,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旧俗。近日,该省定西市也出台了治理高价彩礼行动方案,明确结婚礼金不得超过5万元。
毕竟这些“引导性”和“主动性”的方案并不是强制性的,“绣球”还是抛给了每一个具体的家庭。
彩礼是婚礼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婚俗的“俗”是传统习俗、公序良俗,绝不应该是俗或庸俗。回到彩礼本身,要看到彩礼与其说是钱,不如说是新婚夫妇过好日子的基本保障。当然,“万里挑一”的寓意也是为了一个好的侥幸。
可惜不知道从某年开始,出现了攀比的趋势,恋爱成了生意,婚姻成了市场。于是,“三斤三两”、“花花绿绿”等表示钱数的暗语层出不穷,天价彩礼成为农民工婚恋的沉重负担。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直在积极努力消除不良婚俗,倡导健康文明的婚俗。2020年,民政部发布《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开展整治彩礼过高、铺张浪费、婚俗、赶礼等不正之风,以期改善社会风气。与之相对应的是,近两年来,国内很多地方成为婚俗改革的实验区。
同意一位学者的观点,他说:“移风易俗不是一时之事。习俗婚姻也是亲戚、朋友、同事、邻居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一刀切。如果有一个政策或法规可以消除,那是不现实的,有效的办法是限制。”
面对观念的转变,行政之手不会很快很容易就收到效果。一定的制度能够生存,往往需要一定的理念来支撑。而深入人心的观念自然需要时间的沉淀。
美满的婚姻会告诉人们,彩礼并不代表什么,更多的是双方对婚姻的一种态度,彩礼的多少并不代表以后的生活。所以,仅凭彩礼来判断是否是真爱,无疑过于草率,彩礼成了一种交易。怎么才能说“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