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只要你吃了蛋糕筒,不言而喻,就会有好事发生。
3 、
这种食物,面包筒,台州各地都有,只是叫法不同。在仙居、路桥、黄岩被称为“吃饼桶”;在临海,叫“麦油脂”;在温岭,叫“饺子饼”或“五虎捕羊”;在三门,叫“麦焦”;在玉环,叫“锡饼”。
卷饼筒
关于食物锥的起源,当地有两种说法。
一个和戚继光有关。据说在戚继光抗日时期,台州家家户户都做菜犒劳军队。但是,这么多菜,怎么送到营房是个难题,餐具也没有那么多。于是,发明了一种吃饼鼓,把饼直接包在盘子里,发给战士们吃。
还有一种说法是和姬宫有关。据说狂僧济公看到别人吃,觉得浪费很多食物很可惜,就把剩菜包成面饼,在下一餐吃。
每逢长夏、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黄岩人都喜欢吃面包筒,尤其是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面包筒——这已经成为当地非常独特的端午节习俗。
“最好的吃饼筒总是鼓鼓囊囊的,几乎所有的馅都会出来。饭量不大的女生,吃一肚子就饱了。”台州作家汪涵写过《吃糕筒》,她说,“吃糕筒不像小桥流水的春卷,有‘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霸气,有‘金马铁马,虎吞千里’的豪气。当然,他们朝气蓬勃,带着一点与我家乡的野性民风相匹配的野性气质。”
台州人野性豪放。在我认识的朋友中,有几个男人铁骨铮铮,敢怒不敢言。我想,这恐怕和曲奇罐有关——曲奇罐的吃相传递着一种不妥协、不拘一格的英雄气概。这种覆盖全球的面团,当然不是什么精致的路线,但它在高效清晰地实现饱腹感目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让生活发生无数方式的改变。
(本文来自论文。更多原创信息,请下载“The Paper”APP)
作者:周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