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了2年多,很多人的生活已经被改变。生活不相信眼泪,他们坦然面对,不愿陷入困境,处处突破,在车流中不停奔跑,用自己的奋斗记录社会变迁。即日起,新江苏将推出系列稿件,与惊艳的人们一起感受疫情下的各种生活方式。
2020年除夕夜,高准备了一个星期的货,准备像往年一样一直开到春节。爷爷是第一代农村家庭聚餐,父亲是高级厨师,一道淮扬菜。他自幼耳濡目染,高特别爱迎合。1991年,2012年在南京开了第一家店“常熟炒面馆”。到2019年,已经有了三家小店。
“那天晚上,我还在看春晚,新闻来了。初一的时候我都打不开门。”本以为情况越来越紧张,但仓库里的菜都烂掉了,员工也不能去宿舍隔离。高给送来了一箱箱方便面。“餐馆老板没饭吃,像个黑色幽默。”
面馆1月24日关门,2月20日才重新开张。“那天我早早去了店里,走在路上,只感觉一个字:孤独。对面的早餐店,隔壁的火锅店,超市,水饺店,甜品店...都关门了。”在一条繁忙的街道上,只有他的房子开着门。“这真的很不得人心。开就是不开。一天只卖50碗。以前至少卖七八百碗。”因为不能在大厅吃饭,一个客人收拾好蹲在门外,抱着。高很难过,觉得自己忽略了别人。
客户少了,但是成本在增加。“以前,色拉油的进价是145元。现在我要260元。”而且客户的消费主动性也没有以前那么强了。“大家都习惯回家吃饭了。”双重压力让高喘不过气来。
咬着牙,高挺过了第一轮疫情一年,一切慢慢恢复顺利,面馆生意也逐渐好转,勉强弥补了损失。然而,2021年暑假,疫情再次来袭,“暂停键”再次被按下。
“这次我印象更深,因为7月18日我开了一家新店,第二天南京疫情就开始了。8月是开店的黄金期。本来大家都是信心满满,用手里积累的盈余,成立了这个新店。没想到店铺刚开张就‘倒闭’了。”这次疫情对高的打击更大,他需要承担4个店面的租金和更多员工的工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21年底,一位“暗恋”客人来店里消费,店内服务员全部被列为“二次暗恋”。“派出所要做流量调整,下午会通知停业,全面消毒。这是艰难的一周,我感觉自己看不到光明。”虽然店只关了一个星期,但是解封后的短时间内,顾客都不敢去店里吃饭了。“我们7天亏了将近几万,一个多月的利润都没了。如果闭关一个月,那这一年就白过了。”
随着疫情的持续,很多餐饮店“保卫战”转向线上,网络名人推广、网络团购、直播、送货上门成为很多商家的自救方式。高认为短时间内全流量的假象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客户消费产生的利润是为了弥补花掉的广告费。这波消费过后,那些‘舔过羊毛’的顾客可能不会再来了,它治标不治本”。高根据自己炒面的特点,始终坚持“最好吃的炒面”我们原来的外卖很少,只占10%。客户以餐厅食品为主,所以我们没有大力发展外卖或在线渠道。"
经过几轮抗击疫情,高说自己很幸运。开店十年,固定的客户和店量让他熬过了每一个波折。“我怀着无限的期望、无限的愿望和无限的目标来迎合。我想我还是可以做到的。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
每年都有一段时间不能在大厅吃东西。与其焦虑,不如在疫情的正常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生存规律。作为一个90后的年轻老板,高经常会和团队一起回顾一段时间的运营状况以及背后的原因。“抱团总比单干好。我们的几家店已经有了小品牌,可以互相赋能。比如有的店生意不好或者菜品有问题,团队会帮他调整或者做一些培训,总有机会‘活下去’。”高对说道。
今年2月,又有一家店开业。3月份江苏省疫情分布较多。经过此前的考验,已经能够从容应对高。这次他注册了一个社交账号,主要是发一些自己创业的想法,然后教大家开店,选址。他的短视频经常引起餐饮同行的共鸣。“我不可能不做这个,这辈子也不会从事第二产业。不管有多难,我都会继续做下去。大不了就是关店,我还是会再开一家小店继续做。”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见习记者王桑一峰
编辑:于婷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语涵 桑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