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一家泰式餐厅出售“可饮用洗衣液奶茶”,引发消费纠纷。6月6日,新江苏走访了这家泰国餐厅,发现这款奶茶已经换上了普通包装。
近年来,口味独特、包装新颖的网络名人食品层出不穷。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一些商家在食品包装上采用了“跨界”设计,如肥皂形状的慕思蛋糕、香烟盒中的糖果、输液袋中的果汁和洗涤剂瓶中的苏打水...这些“跨界”包装的网络名人食品,在电商平台和实体店都有销售渠道。
根据营销人员的说法,人们对新奇事物感到好奇,想要探索未知。“商家会根据人们的好奇心进行好奇营销。”一、设计一个猎奇的产品,制造噱头,构建话题,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和分享欲。“现在同质化的产品太多了,创造新奇有趣的产品才能让它成为爆款,引发跟风的潮流。”
一个卖输液饮料的淘宝商家说,“红苹果汁,正规工厂生产的,和吸血鬼日记一样。”他们认为自己卖的是创意商品,商品的生产过程受到严格监管,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
网友们对此也议论纷纷。有网友表示“美食天花板被掀翻了”、“这家店太好玩了”、“美食开始滚滚而来”等等。他们也会因为好奇去店里打卡拍照。“当我刷到这些舶来品时,我就有了购买的冲动。”经常请朋友逛店铺的苏小姐说。在某社交平台上,有近百条关于“肥皂慕思”、“洗衣液奶茶”等异域美食的打卡笔记,其中有多条以“我吃了肥皂,喝了洗衣液”、“可饮用的洗洁精”为口号的推广笔记。
这种“跨界”的包装食品广受欢迎,但也伴随着很多争议。“看不懂”、“不安全”、“创新和求新是有区别的”……有网友质疑这种食品包装的卫生健康,认为混淆包装是对孩子的误导。
很多家长认为,类似日用品的包装可能会打破孩子对原有产品外观的传统认知,容易误导没有能力认知“日用品是可以食用的”的孩子,导致他们误食真正的日用品,存在安全隐患。江苏天一律师事务所沈晓阳律师表示,如果发现误食属于该类食品销售者、生产者的责任,消费者因误食遭受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向销售者、生产者及其他相关责任人主张赔偿。
江苏新发现,在某社交平台软件上搜索此类产品时,会有“产品包装误导,请注意不要误食”的提醒。目前在其他电商平台也没有发现相关预警提醒。沈晓阳律师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他建议,如果食品包装外形或其他方面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风险,商家有责任在外包装上用中文做出警示标识或警示说明。
江苏新华江苏网记者徐玉蝶窦南倩(见习)
编辑:徐雨蝶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