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拿不认识的冰淇淋,不然会变得很不幸。”
最近,这个话题在网上被广泛传播。不了解情况的人认为小品牌冰淇淋质量不过关,食品安全没有保障。仔细一看,才发现是冰淇淋价格给了网友“致命一击”—
一位网友发布了一段视频:他在一家街边小店买了两根雪糕,结账时发现花了37.5元。他找借口换了两根雪糕,但再次结账时要了45元。对此,该网友总结了买冰淇淋的新规则:“不知道就不要拿!否则就不幸了。”
(截图来自微博)
这种体验瞬间引起了广泛人群的共鸣。有媒体走访市场发现,越来越多十几元的雪糕占据了路边小店的冰柜。很多消费者表示,现在很难买到3元以下的便宜冰淇淋。“当代冰淇淋的价格有多离谱”一度冲上热搜。
对于冰淇淋的价格,龚先生也有同感。经常吃的大众品牌都有不同程度的涨价;网络名人中有些品牌干脆打出高价冰淇淋的招牌;有的还搞了跨界合作,推出了“白酒冰淇淋”等冷饮行业的新贵;周末逛公园景点,文创冰淇淋造型独特,包装精致,让人分分钟忘了它几十块钱的价格——
因为不吃小黄人冰淇淋不算去过环球影城;在玉渊潭看到别人拿着樱花冰淇淋拍照,很多人很难不激动...打卡之后,朋友圈里那些被美景框住的照片,可以没有自己,但不能没有冰淇淋。
冰淇淋真的越来越贵了。很多网友调侃:这简直就是冰淇淋卖切糕。
(来源:新华社作者:程硕)
除了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一些冰淇淋被附加了更多食品之外的属性,比如品牌效应、IP光环、社交功能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让一部分消费者为高溢价买单,这也是厂家给冰淇淋标高价的依据。
冰淇淋的价格“比天还高”,很多人都觉得耳熟能详。近年来,一系列新茶品牌在这样的逻辑下一次又一次地创造“消费神话”。难怪有人得出结论,新茶击倒传统奶茶的招数和高价冰淇淋占领冰柜的招数如出一辙。
现在茶行业同质化严重。在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后,一些品牌已经失去了营销红利,开始降价,有的甚至关店裁员。面对过去的经历,是否有必要思考高价冰淇淋的未来?
冰淇淋作为季节性消费品,消费人群广,消费门槛低。毫无疑问,这块蛋糕里隐藏着巨大的商机。对于高价冰淇淋,大部分消费者都会善意地相信“一个价格,一个产品”,“你拥有你自己的价格”,但这不应该成为高价冰淇淋“贵得理直气壮”的理由,也不应该成为某些商家为了抬高价格而“创新”、制造噱头甚至复制卖点的筹码。
归根结底,很多消费者买不起一个十几元、几十元的雪糕。网友们纷纷嘲讽失去了“冰淇淋的自由”,更多的是感叹消费中的猎奇成本畸高。被“种草”和营销后发现失望和失落。
生活越来越好,身边也有一些所谓的“价格不敏感”群体。这些群体往往成为高价商品营销的重点对象。在急功近利的行业和企业眼里,“一拍即卖”也是一笔买卖。
然而,当潮水退去,你终将看到谁在裸泳。
从前,在街边阿姨背上盖着被子的小木盒里,放着几毛钱的小豆冰棍和孩子们舍不得吃到眼睛和嘴巴的雪人冰淇淋——那是一代人关于冷饮的美好回忆,是炎炎夏日里特有的期待和快乐。现在很多人还是觉得网上名人的冰淇淋再红火,楼下小店不起眼的廉价冰淇淋才是生活刚需。
消费者对“冰淇淋自由”的呼吁,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以颜值、猎奇等卖点敲开市场大门或许并不难,但从长远来看,可靠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才是赢得消费者的关键。
作者: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