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日,一名女子(右)在香港国际机场实验支付宝“刷脸支付”。新华社记者吴摄
新华社香港6月15日电题:来自内地的流行元素在香港广受青睐。
新华社记者陆芸·郑新
因为疫情,欧已经两年多没有来深圳过周末了。让这位香港女孩感到欣慰的是,她仍然可以在附近排队购买一杯她最喜欢的“网络名人”奶茶,就像她在mainland China一样。
在香港铜锣湾时代广场,等待点菜的年轻人聚集在mainland China新茶品牌喜茶的店铺前。欧先生和先生点了一杯芒果茶。
“以前在广州的时候喜欢喝酒,现在在香港也有了。感觉很亲切,很方便。”欧嘉说。
近年来,随着香港与内地交流的深入,许多内地品牌在香港开设了分公司,受到了许多市民的欢迎。
喜茶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品牌在铜锣湾和尖沙咀都有分店。为了迎合当地口味,喜茶还推出了具有香港特色的饮品和小吃,勾起了很多人的童年回忆。
内地元素不仅带来舌尖上的甜蜜,也让香港市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当我在广州上大学的时候,欧习惯于通过网上购物购买日常用品。现在有了宝宝,时间越来越宝贵。网购成了这位年轻妈妈购买奶粉、纸尿裤等生活用品的最佳选择。
“内地商品种类多,款式全,价格便宜。网上买也省时间。”她说。
货物到达广州的集合仓库后,3到5天就可以到达欧家100米内的快递驿站。
丰富的商品选择和便捷的收货体验也让更多香港人选择内地的网购平台和服务。
香港菜鸟快递站负责人林敦宇告诉记者,自去年在铜锣湾开设第一家旗舰店以来,该站订单量激增。截至目前,香港共有112个邮政站,为本地消费者提供“最后一公里”包裹派送和寄存服务。
“刚开始的时候,香港人喜欢在网上买一些本地买不到的独特的东西。近年来,随着物流的发展,很多香港人喜欢在网上超市购买日用品。”林敦宇说。
内地“618”、“双十一”等大促活动也很受香港消费者欢迎。林敦宇说,这些购物节期间,物流量往往达到日常的几倍。
林敦宇表示,希望未来能提供更多基于社区的增值服务,鼓励和支持当地社区居民创业和就业,提高当地物流的标准化水平。
香港人的购物习惯正在悄然改变。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香港网上零售额估计比去年同期增长36%。
伴随网上购物兴起的是电子支付。除了现金、八达通卡等传统支付方式,越来越多的香港商户在收银台前挂上了“支持港版支付宝、微信、银联中国银联快捷通”的牌子。无论是在便利店、餐厅消费,还是乘坐公交、地铁,香港人都可以拿出手机扫码支付。
互联网不仅方便了越来越多香港市民的购物和旅游方式,也增进了他们对内地的了解和亲近感。
24岁的黄佳怡平时喜欢刷Tik Tok、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在探索中国历史文化方面,她在这些平台上有了很多新的收获,找到了共鸣。
“每次刷到那些优美的古诗和精美的汉服,我都不禁感叹中国古人真是太有智慧了。”她说。
因为共同的兴趣,黄佳怡也在社交媒体上结交了很多大陆朋友,学会了很多网络流行语:“美男”“美女”变成了“小哥哥”“小姐姐”;“非常犀利”也可以是“牛逼”或者“666”...
“有时候和朋友聊天,说完粤语就会说‘奥利给’。”她说。
在黄佳怡看来,内地的流行元素不仅有趣好玩,还能带来深刻的启发。
2021年11月15日,香港尖沙咀一家电影院,电影《长津湖之战》的广告板被摆放在影院的显眼位置。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去年11月,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战役》在香港上映。黄佳怡第一次来到电影院。影片中的情节让她哭了好几次。
“我很情绪化。没有祖先的努力,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和平时代。我们年轻人真的应该保护和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她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遍布内地,“港风”一度成为内地时尚的代名词。香港回归祖国以来,来自内地的流行元素受到越来越多香港市民的青睐。
这几天,在黄佳怡的红宝书推送里,传来了一个让她兴奋的消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于7月2日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