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一个努力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正是因为有亿万奋斗者,才有今天的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携手奋进新时代,坚守未来。
众信。com长白山6月21日电(郭佳、张晓霞)气象专家爬上爬下,一点点踩出一条通往天池的路。23年前,29岁的焦像他的前辈一样,带着行李和干粮爬上了长白山。现在,他是长白山天池气象站年龄最大的气象观测员。
天池气象站建立于1958年,是我国一类硬气象站。山顶年平均气温零下7.3℃,大风日280多天,雪日250多天,强雷暴56次。
天池气象站是一个季节性气象站。每年6-9月需要有人值守,其余时间可以每周巡查。由于条件艰苦,多年来在这里值班的人都是从全国各地调过来的,只有焦是“铁打的营盘”。
近十年来,长白山天池气象站变化最大。2010年后,人工观测设备逐渐被自动观测取代;2012年,有了内部专用的气象数据传输网络;2018年,真正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但是有些观测项目还是需要人工完成。焦带领年轻人坚持下去。修电路、换风向标、记录气象数据是“必修课”。每天五次气象观测和五次报纸报道。
长白山是欧亚大陆东缘最高的山脉,天气变化很快。雷暴、强风、暴雨和暴风雪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人们不能忍受强风。他们在腰间系了一根绳子。记录完数据后,他们示意同事赶紧拖回来,免得被风吹走。
每年9月,长白山峰顶经常会有雪裂缝,会把观测设备完全冻住。这时,焦会爬上三四米高的瞭望塔去除冰。40多分钟后,无论穿多厚的衣服,总能被寒风湿透。
雷雨是长白山最吓人的东西。当检测到雷雨时,必须第一时间关闭开关,在室外观察或检修设备的人员必须立即回到室内。山的上方,雷声摄人心魄,闪电会把瞭望塔照得通红。
为了保证气象观测人员的安全,长白山气象局对长白山天池气象站进行了升级,用铁板封住,并与大地相连。这是第四代气象站。
新气象站安全防风,设计独特,呈“山”字形。经年累月,铁板生锈,成了“红房子”。焦赵翔非常喜欢它。
在长白山天池气象站,除了应对外界的各种险情,还要想尽办法找点事做,打发无聊的时间。尤其是在2012年之前,还没有互联网的时候,焦就爱上了摄影,他记录下了山顶的每一块石头,每一个场景。
随着长白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气象站的观测服务进一步扩大。2016年,焦升任长白山天池气象站站长。他带领大家探索开展了云海、天池融冰、高山花卉等景观观测和直播。,开展了天池融冰期预报服务。
从青春到两鬓斑白,谈及为何坚持,焦坦言,家是最重要的因素,但除此之外,壮丽的长白山也有一种非凡的魔力吸引着他。我看过长白山的日出日落,但是看不够。
焦赵翔郑重表示,只要身体允许,他愿意晚一点退役。他说他在这里最有经验,做什么都得心应手,还能大放异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