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导向的全社会快速反应机制
作为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发生频率高,造成的损失占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气象预警的价值,提高全社会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夯实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是把风险信息和预警结合起来,从预警到联动,把防灾的‘关口’前移。要加强各地抵御气象和次生灾害的能力,做好准备,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做出反应。”杨对说道。
今年4月,中国气象局启动了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优化调整工作,将1小时雨强纳入暴雨预警信号标准,同时在级别、阈值、防御指南、发布用语等方面进行了本地化修订。
为加强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的联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的意见》,明确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在组织修订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时,要将气象预警纳入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强化气象红色预警直达基层责任人的“召唤响应”机制。
“我们正在不断推进和深化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导向的全社会快速反应机制。比如重大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的高级别预警信息时。)发布,‘关、停、限、避、调’等措施与预警信号固化绑定,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能力。”杨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