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7月19日上午11:00
气温:31摄氏度
地点:中国杂技团
上午11点,盛夏的太阳已经开始发威。位于亦庄的中国杂技团、北京市杂技学校内安静得能听到蝉鸣,但走进教学楼和排练厅,热火朝天的练功景象却让记者目不暇接。
团校一体,是中国杂技团的特色。学校里这群平均年龄10到15岁的孩子,在同龄人正投入愉快地暑期生活时,却仍坚持着日复一日的练功,誓要抢回此前因疫情停课的损失。
“早上6:15到7:30出早工,练腰腿和跑步;8:30到11:30上正课,翻跟头、抖空竹、顶功;13:30到16:30练节目;晚上6点到8点,再练两个小时的体能。”杂技系金老师介绍,这就是学员们一天满满的日程安排。在他负责的跟头教室里,十几个女生排成一队,不停地循环着翻跟头的动作。
二楼排练厅里,一群学生正在集体练习转碟。一手两只碟子,轻轻摇动手腕,碟子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旋转不停。记者忍不住上手尝试了一下,碟子颤颤巍巍地晃悠了几圈,就耷拉了下来。“这其实不是靠手转,而是要用手腕用力。光转碟这一个动作,我们每天都要练足一个小时。这个动作最难的在于压腕子,有时候越练越僵。”学员朱晋宜今年只有13岁,稚嫩的脸庞沁出了细密的汗珠。排练厅里没有空调只有风扇,她的解暑秘方是“多练”:“练到把汗出透了,也就凉快了。”记者发现,因为要长时间用手指夹紧转碟的金属杆,朱晋宜的食指、中指侧面都已经磨破了皮。但这点苦在她看来不算什么,“我现在能转四个碟子了,我的目标是十个!”
形体教室里,22岁的双胞胎姐妹花石美茹、石美玉正在练习柔术,她们14岁从杂技学校毕业后就考进了中杂的演员队,练功是她们始终不曾懈怠的。“可能是因为疫情太久没有演出了,上周在中山音乐堂表演时还有点紧张,但台下的观众格外热情,让我们演得特别爽。”姐妹俩的节目《灵动——双人柔术》讲的是两只小狐狸的故事,她们在苦练柔术之外还要观察狐狸的动态,希望在表演上更加细腻。
马戏大厅里,金奖演员邢运伟正在进行柔韧和力量训练,和搭档的青年演员相比,他的手臂格外健壮,显然并非一日之功。9岁开始学习杂技的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排练厅里,即使演出时,他也要在道具箱里放上练功的板凳,随时随地下腰、压腿。“25岁之前怎么练都不累,现在毕竟31岁了,只能比原来练得更多,才能保持住水准。”先后获得全国艺德标兵、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他,不仅用每天十小时的训练保持着自己的状态,更用这样的精神影响着团里的年轻人们。
作者:李俐 和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