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发现,街头不少公共服务设施“失灵停摆”:有的充电柜里十多个充电箱仅个把可用,应急救援亭内医疗用品过期多年,银联自助服务机灰尘满目……街头巷尾、小区院内,相当一部分曾为大家带来便利的设施慢慢成了摆设。
要知道,当初为配备这些设施,各方面没少费心、没少投入,如今就这么废了,着实可惜。好好的便民设施要么“不能用”,要么“不好用”,或大家“不爱用”,非但没有发挥预想功能,反而因长期侵占公共场地“碍事添堵”。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有的是功能过时,有的是需求变化,但更多还是管理缺位、售后脱节。维保不积极不主动,居民不投诉则管理不搭茬。商家厂家推广时卖力,报修时“电话都打不通”。归根到底,是对“城市家具”的置办和运维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有足够约束力的管理机制。
公共设施,旨在便民,装什么、往哪装都得以市民诉求为第一导向。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对身边的便民设施也必然会有更加分化多元的诉求,需要兼顾到位,才能把好事办好。比如同样是“不用”充电柜,有人是不知道在哪儿,有人是不会扫码,有人是嫌弃太远,应对起来就得“各有各招”。在此基础上,还得形成一套管理规范。多久进行设施巡检,什么程度需要更换,谁来负责谁来出钱,发现问题找哪投诉,明确每处责任,管理才不至于掉链子。
便民设施更新迭代,但要警惕“三分钟热情”。该不该用、如何管理,提前应对、有始有终,大家的获得感才能更强。
作者:田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