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上海本土原创赛事,“上马”的赛道是马路,“上艇”的赛道则是水路,都具有上海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质。苏州河上4.2公里的“上艇赛道”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这里有邮政博物馆、划船总会、四行仓库这些镌刻着历史记忆的老建筑,更有伴随城市发展不断改造翻新的楼宇与沿岸步道。从普济路桥的起点开始,向着外白渡桥方向冲线,从苏州河望向陆家嘴,也寓意着这座城市从历史走向现代。
“看着这场比赛,想到苏州河几十年来的变化,对家乡的这份热爱更深了。”“上艇”真正建立起上海人与母亲河的联系,也让人们看到上海这座城市的远见、魄力和精细化的管理能力。未来“上艇”的持续举办,将进一步推动苏州河沿岸的系统设施建设和市民的亲水性活动。
为让更多世界顶级赛事在上海成功举办,让更多专业特色精品赛事在上海脱颖而出,加快建立与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相匹配的体育赛事体系,上海结合现阶段赛事特点、全球体育赛事格局和国内外相关经验做法,首创“上海赛事”品牌认定体系。
“上海赛事”品牌认定体系将比赛分为“P”“H”“D”三类。“上海赛事”品牌认定标准包括赛事能级、办赛者资质、赛事规模、财务状况、城市曝光5个一级指标。
上海ATP1000大师赛、上海马拉松、F1中国大奖赛和世界高尔夫锦标赛-汇丰冠军赛4项赛事获得“P”赛事品牌认定,这些赛事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巨大影响力,是全球媒体的关注焦点。经多年培育发展,赛事品质不断提升,综合效益持续释放,为中国和上海城市形象的全球传播作出突出贡献,已成为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标杆赛事。
7项“H”赛事为:钻石联赛上海站、上海超级杯短道速滑及花样滑冰队列滑大奖赛、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射箭世界杯赛上海站、上海半程马拉松。这些赛事在各自领域均具有较高的全球知名度。自首次举办以来,各项赛事着力提升办赛质量,并与上海的城市资源、城市形象产生良性互动,现已成为上海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和上海体育赛事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项“D”赛事为:别克LPGA锦标赛、上海赛艇公开赛、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总决赛、上海10公里精英赛、高校百英里接力赛、上海杯象棋大师公开赛、中国坐标·上海城市定向户外挑战赛。这些赛事在模式创新、专业办赛、体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都各具特色,极大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元体育需求,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P”“H”“D”三类体育赛事将在未来逐步形成互动发展,有效丰富赛事供给,完善赛事体系,加快推动上海体育赛事良性发展,从助力体育赛事整体品质提升、进一步释放体育赛事综合效益、提升上海体育赛事管理服务水平三方面推动上海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
上海拥有各类优质体育企业,也拥有体育赛事、场地设施等各类体育消费资源。2020年,上海体育企业500强营业收入达1727.23亿元,众多体育企业从“供给端”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丰富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体育的长三角一体化已经迈出坚实的一步。以体育产业作为突破口,举办跨区域体育赛事活动,首届长三角体育节2020年在上海举办,赛事覆盖上海、苏州、杭州、合肥等长三角地区的10个城市,参赛总人数超过8000人。长三角体育节将成为三省一市体育部门联合打造和轮流举办的区域性自主品牌赛事活动,探索了长三角全民健身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路。
2016-2021年,上海市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046亿元增长至1700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两位数以上,其中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总产出的比重达80%。一批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落户上海,2020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体育企业127家。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初步显现,徐汇、杨浦两区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崇明区陈家镇等4个小镇列入首批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宝山区三邻桥、嘉定区翔立方、闵行区游悉谷等入选全国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全国体育领域唯一的“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注册企业超过900家。目前,本市共有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4家、示范单位11家、示范项目11个,示范单位和项目的数量占全国总数近1/10。体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2017—2021年,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连续五届在上海举办;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文体旅资源交易平台项目交易数量累计超过200个,交易额达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