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丽园路上的打浦桥街道多层住宅电梯加装指导办公室里,一早就热闹了起来。这天,北蒙三小区的加梯“困难楼”——21号楼加装电梯签约仪式在这里举行,居民代表徐绣纬捧着红色的签约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1号楼签约的“一小步”,其实是打浦桥街道加梯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后迈出的“一大步”。近两年来,全市首创内天井楼加梯、探索防空洞上居民楼加梯、别具一格的双开门加梯,打浦桥街道通过党建引领、突破创新、居民自治等举措,让更多百姓圆梦了“一键直达”的幸福生活。截至目前,街道加梯已累计签约57台、完工26台、建设中7台、正在报建13台。
加梯“不可能”?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
“签约后,阿拉楼里,啥辰光可以正式施工?”
8月10日上午,跟随签完约的徐绣纬刚回到21号楼里,等候在楼道里的居民们就马上奔过来打听接下去的安排,话里话外全写满了急迫和期待。
“对我们年纪大的人来说,爬7楼,真是苦煞。”周阿姨一见记者,叫苦不迭。“前一阵子,我刚做好胆囊手术回家,看到这个楼梯,就两字形容——‘绝望’。刀口疼、腿发软、浑身出虚汗,最后实在没办法,我老公背我上去了。”周阿姨说,平日里,老俩口都“精打细算”好,一天最多下楼一趟,能不下楼就不下了,爬一层,歇三分钟,爬到自家七楼,都快半小时了。
看着小区里其他楼栋加装好了,包括周阿姨在内的21号居民们也分外“眼馋”,但实际情况却给他们泼了一把“冷水”。“这个小区20、21号比较特殊,两栋楼不仅是回字形内天井,其地下还有一个大型的防空洞。”街道房管办副主任王世超告诉记者,按照一般惯例,这样的楼型往往被认定为不适合加梯。
居民的“加梯梦”迫切,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打浦桥街道协调市、区两级民防部门,邀请相关专家对防空洞上居民楼加装电梯进行可行性研究,“我们曾设想,是不是防空洞可以退序,但根据相关规定,退一个就得另外补一个,防空洞退序的方案走不通。”王世超说,后来,街道会同区房管局、规划局、民防办等数十次现场查看测量,并邀请市安监所、电梯设计、房屋检测等专家组前来“会诊”,最后决定在地面加高20公分混凝土,加固后再向下挖基坑至防空洞上方,这样既确保了防空洞所有的功能正常,也打好了加梯地基,目前,这个具有可操作性的防空洞上加梯方案已通过论证,正在报建审批过程中。
事实上,在北蒙三小区,像这样棘手的“加梯难题”还真不少。比如,41号楼外部为居民家的窗户,内部为四四方方的天井,这样的楼型在外围没有加梯空间。经过街道、区房管局、加梯公司等的共同努力,在全市首创内天井楼加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又比如50号楼,为保障底楼居民的隐私和采光,在原有的单开门电梯基础上,优化为双开门电梯,根据房型特点,将一楼电梯门从居民家反方向打开,二楼及以上电梯门则从另一侧打开,将对底楼居民的影响降到了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