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气候与健康息息相关,持续的高温直接考验着人类的适应能力。近年来,上海市气象局联合卫生部门和高校共同开展了多项研究和科普服务,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高温对中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病或死亡的影响。多项研究显示,高温热浪正在侵害人体健康:一项针对浦东新区高温热浪事件的研究显示,热浪事件造成的超额死亡率为10.5%;高温热浪天气对于院前急救人次有显著影响,酷热后总院前急救人次最高可上升3.3%。出现高温热浪天气后脑血管疾病急救人次上升6.9%。
“高温带来的最直接健康危害就是中暑,还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精神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与此同时,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令细菌大量滋生,引发肠道疾病和皮肤过敏。”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杨丹丹博士说,今年的高温热浪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中暑等高温带来的危害仍需警惕。
如果说极端高温是人类对于气候变化的最直观感受,但气候变化带来的次生灾害或许将成为真正威胁到人类种群生存的难题。除了带来生理上的显性风险、精神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持续的高温还会给农业带来影响,长时间的干旱和高温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会引发虫灾。极端高温天气产生的制冷需求迅速增大,能源消耗的需求随之上升,能源危机愈发显现。
中暑风险地图做好智慧服务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曾指出,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减缓是通过能源、工业、交通等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较长时间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则是针对已经发生和预期将要发生的气候变化,通过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的调整,来减轻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在上海,气候和健康专家正在联手提供智慧气象服务,保障城市运行和人民健康。上海气象部门研发的“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气象先知”监测系统2019年正式亮相进博会,如今已接入“城市大脑”——上海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系统,成为后者六大“骨干成员”之一,接入10多个气象服务场景,对风云变化“先知”先觉。在上海中心气象台的气象“先知”展示大屏上,一张可视化的实时地图明确展示了浦东各街镇中暑风险等级,建筑工地、户外景区等高风险区域也被标注出来,便于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工地和景区等重点场所管理单位进行决策,在高风险情况下及时采取停止户外作业、降温消暑等措施。
“与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共同建设的健康气象应用场景在浦东新区率先落地。实时地图罗列了影响中暑风险的气象要素小时实况:最高温度、相对湿度等。我们用不同颜色表示中暑风险高低,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哪个街镇的温度较高,湿度较高,容易中暑。比如,夏季高温时段,中暑风险地图明确显示了高中暑风险的街镇以及户外景区和建筑工地。除此之外,气象部门与民政部门合作,通过本市的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发布中暑指数和健康提醒,守护市民健康。”
杨丹丹说,未来,智慧气象将获取精细化的人群个体信息及健康信息,采用时间和空间上更精细化的气象和环境监测和预报数据,结合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算法,针对个体、特定人群、重大活动等开展个性化订制服务。
作者:马丹 选稿:单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