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日夜商店很可能还是“初代魔都拖延症患者”的见证者。由于当时店里提供公交月票贴花的服务,每月的30、31日晚,错过了其他网点的市民要在次月1日使用月票,来“星火”门口排队便是唯一的选择。
而因为“祭五脏庙”而和“星火”产生的联系那就更多了。什么馋嘴的小孩晚上哭着闹着想吃零嘴,老父亲只能骑着脚踏车往“星火”赶;或者怀孕了的妻子大晚上的就是想吃小麻花,准爸爸不得不算准了46路夜宵车的时间,在老闸北和人民广场之间打个来回采购……
直至今日
星火依然保持着不少项便民服务
1972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还专门出版了一本名为
《星火日夜食品商店》的连环画
90多幅插画里
记录下了“星火”一件又一件
为市民服务的感人小故事
巴掌大小的一本画册
满满都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传递着的温情与暖意
而这份难能可贵的“星火精神”
无论在“星火”的老店还是新店
都得到了延续
在新店的墙上
我们依然可以看到
张贴着的《便民服务项目》
不仅有问路指南、借针送线、微波加热
还有代客泡面、代开瓶酒罐头等
喜看“星火”今燎原
老上海眼里的星火日夜商店
新民晚报1999.10.06
文/记者黄客钱俊毅
“以前晚上阿拉买东西,只能踏着脚踏车去‘星火’。”在老上海的记忆中,西藏中路新闸路口有盏不灭的“灯”——星火日夜商店。昨晚,记者来到这间已经31年“不上门板”的商店,老式的木结构房子,狭小的店堂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日杂百货,看上去有点“零乱”。但就是这间并不起眼的商店,却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作为上海解放后第一间日夜百货商店,它给上海市民留下了无限温馨。
五六十年代,上海市的商店一般早上9点开始营业,晚上5点就上门板打烊了。于是乎,不少早出晚归的市民为购物伤透了脑筋,“太阳三丈高,排门还关牢,太阳没下山,东西买不到”的民谣正是当初夜市面冷清的真实写照。
1968年9月26日,几个老“星火”凑在一起,决定从那天起扔掉排门板,“今夜不打烊”,没想到,这一扔就是30年。实行日夜营业后,第一晚就站在柜台迎接顾客的王裕熙回忆起当夜的情景,还激动不已。“那天,来的人真多,有很多市民从杨树浦甚至更远的地方赶了过来。”黑暗的街面被照亮了。星火商店前为买东西排着的四条长龙(买瓜子、买烟、买糖、买糕点)也成了申城一处“亮点”。
其实,在老上海的眼里,星火不但是一间商店,还是深夜为市民提供便利服务的一扇窗口。晚上郊区农民进城卖菜,总会在星火歇歇脚,喝碗热茶,吃点实惠的糕点;天冷了,旅客为了准时赶上火车,不用提早在候车室喝西北风,他们会跑到星火看看列车时刻表,这是“星火”人白天到火车站抄下来的。有一次,附近一位孕妇临盆,手忙脚乱的家人一下子想到了星火。“星火”人接到电话二话没说,派了几位老职工,用黄鱼车将孕妇送到了附近医院。小孩误食水银,找星火;糖尿病人想吃无糖糕点,找星火……一出沪剧《雪夜春风》,将“星火”人这种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描绘得活灵活现。1972年,全国商业会议,周总理肯定了星火这种日夜经营服务形式,并指出“星火好,星火要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