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小区志愿者们在忙碌着 冯联清 摄
在湖南街道淮中居委会所属的乌中小区,一片墨绿幽深的梧桐树下,有三幢分别高达28层、24层和18层的高楼。在湖南街道文明新风的吹拂下,有着15年历史的“邻友会”,在居民的自治管理下,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这些居民在相互间互帮互助中演绎的新人新事,不仅感动着受助者本人和家庭,还感动着生活在梧桐树下的身边人。
建立互助金 体现邻里情
在乌中小区里,有着15年历史的“楼组互助金”发挥着重要邻里之间“粘结剂”的作用。15年前,小区“银发沙龙”里的不少喜欢聚在一起聊天、下棋、唱歌的老党员觉得还应该做点对社会、对楼组有益的事情。于是大家一合计,就在三幢楼里分别发起组建了一个“楼组互助金”,同时由楼组的居民推选出“财务”和“出纳”共同管理资金的进进出出。
资金来源均为热心居民自愿捐赠,15年来共接受捐赠的爱心款项越来越多。各楼组对互助金的使用情况定期公布,主动接受监督。从此,三个楼组里的500多户居民家中有了“红白”喜事,谁家有人生病,都会由楼组长和党员代表用互助金支出的钱款上门慰问,让接受慰问的居民倍感“来自楼组邻里间的温暖。”
随着“互助金”作用的发挥,还带动了楼组爱心居民的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有力出力”和“有物出物”。2号楼的李老伯腿脚不便,楼下的李阿婆知晓后,立即将家里闲置的轮椅车送上。1号楼的赵先生生病住院,家人要陪护。热心的邻居又送来了简易帆布床。3号楼刘先生的儿子结婚,又有邻居拿来了红地毯,不仅在大堂里铺设,而且还从电梯口一直铺设到家门口。这不仅让刘先生一家脸上有光,而且还让刚进门的新娘子感受到“新家邻里”的亲情。
社区热心人 有事大家帮
在居民区党总支的倡导下,“邻友会”人员由最初的几个人增加到了现在的20多人。人员构成中有老党员、老工会干部、老知识分子、楼组长和居民骨干等,其中党员人数占了一半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年长且身体欠佳的“邻友会”的会员退下来以后,每个大楼里都有年纪较轻的“新面孔”充实进去。近年来,竟然还有热心的外籍租户也加入了进来。小区里每当有“学雷锋”活动,或者美丽家园义务劳动、捐赠募捐等活动,这支“老中青”三结合,“中外融合”的热心人士的队伍一出现,就会引来大家敬佩和赞许的目光。
今年70岁的居民区第三党支部书记刘亿荣,从单位里退休回家后由于为人正直,肯帮人而被居民们推举为“邻友会”的成员。刘师傅尽管年届古稀,但是因为他乐于助人、心情愉悦而显得充满活力。他的这种活力在抗疫的闭环管理中显得更加明显,哪家老人有困难,都会来找他帮忙。刘师傅不仅很乐意帮忙,而且还带动了爱人何阿姨一起行动。
封控期间的一天晚上,一位独居老人因为身体不适,她第一时间想到了求助刘书记而不是同样被封控在自己的小区的子女,刘师傅得知后,立即帮她向居委会联系申请出门,而刘师傅的爱人何阿姨则是立即上门探望老人,并在之后陪同老人前去就医。等何阿姨和老人就医回来时,已经是深夜时分,刘师傅还是依旧守候着只为了给看病回家的独居老人开停摆在底楼的电梯。
拆除旧车棚 小区展新颜
几年前,乌中小区的高楼下有个老旧的车棚。多年来,由于自行车、电动车的无序停放,先后被九户居民“接管”。这些居民“画地为牢”,各自占用一块地盘,把个车棚隔成9个小间,还配了上锁的门,俨然成了他们自己的地盘。由于车棚被九把锁锁得严严实实,居民的自行车、电动车只得随处停放。为此,对于此种乱象,党总支发起了整治车棚,还居民一个整洁美观环境的活动。“邻友会”的成员们不仅表示要“积极参与”,而且还合计着一起制定“新车棚”的管理规定。于是,在小区党总支、物业和业委会的共同努力下,原先紧锁的大门被打开了,不仅里边的杂物被清理掉了,经过精心的墙面修缮、粉刷,原本“脏乱差”的死角焕然一新,变成了大家的公共活动空间。现在,“邻友会”的成员们在日常义务巡逻中如果遇到自行车乱停乱放、乱堆物的现象进行及时劝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车子不乱停、东西不乱放的好习惯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