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愚园路的“上海故事”
“今天我们参观时,有两个正在逛街的女孩也加入了队伍,跟着我们一起走完了整条愚园路。”愚园路的“原住民”霍白是江苏路街道岐山村居民区的退休党员,也是愚园路红色印迹宣讲团团长,经常为各地远道而来的人们讲述愚园路纵贯百年的历史变迁。
9月初的一天,霍白正带着一支外省市考察团探访愚园路,两位原本冲着“网红店”而来的年轻人被他的讲述吸引,“蹭听”了一路,还问了不少关于钱学森、恽代英、施蛰存等愚园路上历史名人的故事。看到《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路易·艾黎旧居等红色历史地标与梧桐树、老弄堂和时髦商铺交相辉映,两人更是感到惊喜,主动请霍白推荐关于愚园路和上海人文历史的书籍来阅读。
愚园路今日的活力与跨圈层的影响力,与长宁区自2015年以来推进的愚园路城市更新密不可分。江苏路街道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参与者。
“社区有任何动作,都会先做民意调查。”在愚园路居住了近70年,霍白有发言权。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岐山村111号钱学森旧居展览筹备期间,几乎天天都能看到街道负责领导和基层干部的身影。“大家在弄堂里碰面,就那么站着讨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股‘抢救红色记忆’时不我待的责任感”。
岐山村斜对面的弄堂,是江苏路街道愚园路党群服务中心的所在地。这是一栋仿小洋楼建筑,为的是与周边花园洋房风格的“真”历史建筑相呼应。但楼内的服务功能却非常“接地气”,一楼有中医针灸、推拿、配药等老年居民最需要的社区卫生服务,地下一楼是戏剧社、舞蹈社的活动室,二楼则兼具读书会、青年中心、助餐点、合唱团排练厅等功能。
“筹备阶段街道征求了很多居民意见,大家希望党群中心能够彰显愚园路的特色,又能服务居民最切实的需求,现在都实现了。”霍白说。
讲好愚园路的故事,就是讲好上海的故事。最近,岐山村居委会搬出了原来的办公室,把原本位于弄堂一栋花园洋房的办公空间改造为“岐山会客厅”,向所有居民开放。位于愚园路历史名人墙展示厅的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也将有新变化,除了红色的征集邮筒,名人墙也计划启动数字化建设,持续深挖百年愚园路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引领全体公务员擦拭初心使命、厚植为民情怀。
选稿:施丰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