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晚报报道,线上陌生人社交近年发展出一种新的方式——互寄礼物。就是互不相识的网友,通过网络约定,彼此交换寄出礼物。有人互换明信片,有人互寄本地特产。这不禁让年纪大的人回忆起曾经一度盛行的笔友之风,那时候互不相识的人们通过写信交流思想。纸短情长,出过不少佳话,当然也有一些纠纷。
漂亮明信片是常见的一种礼物
据报道,“互寄”的礼物种类繁多:有同好的人会交换彼此的作品或者工具材料;一些网友选择交换闲置物品,也有人选择分享家乡美食。除了没有任何关系的陌生网友之间会互寄礼物,还有一些人是基于共同的兴趣圈子互通有无。喜欢这种社交方式的年轻人觉得它既保留了神秘感,也降低了与人交往时的压力。其实这种感觉和交笔友是一脉相承的,虽然现在已是人到中老年,但谁没有年轻过,谁没有为着一些小小的神秘和莫测的缘分而兴高采烈过呢?
更何况,无论是互寄礼物还是交笔友,其实都默认了一个前提,就是陌生人之间的信任。这是一种难得的默契——在过去的岁月保障了笔尖纸上那些极为个人化的情绪和秘密不被宣扬,也在当下为交换礼物的双方提供了无形的担保。这种担保仅仅基于口头和线上的一些文字往来,可以说脆弱无比,但事实上又坚若磐石。它不来自第三方,没有任何背书,就是人与人之间纯然发自肺腑的一种信念——我觉得你不会骗我。
当然,参与这种互寄礼物的人多了,难免也会出现一些见利忘义之徒。前述报道中也提到,有些人寄回来的礼物并不对等,也有些人收了礼物就将对方拉黑。结合社会现实,这些不和谐音的存在其实并不令人惊讶,但也给热衷此道的人提了一个醒:在享受神秘刺激与好玩的同时,必须注意到其中潜藏的法律风险与道德上、情感上可能会遇到的遗憾。比如,邮寄的食品万一在生产、邮寄的过程中安全卫生条件不满足,导致收件一方有人食用后发生中毒、过敏等意外事件,随之而来的纠纷对双方都会造成困扰。更不用说互寄礼物中潜在的个人信息暴露风险,涉及金额较大的礼物容易引发矛盾等。
所以,假如想尝试这种新型社交,就需要做好法律上、金钱上和心理上的充足准备,努力通过自己的善意去传递和夯实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基于信任的社交不需要头脑发热之辈或者心怀叵测之流。
作者: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