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全国地表水I—III类断面比例达84.9%,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生动展现。
中共中央宣传部昨日(15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空气质量指标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了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进一步降到了2021年的30微克/立方米,历史性达到了世卫组织第一阶段过渡值。优良天数比率去年达到了87.5%,比2015年增长了6.3个百分点,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
蓝天白云在北京几乎是常态
发布会上,黄润秋拿出了一张以故宫午门为背景的夜晚天空星轨图,夜空中繁星闪烁,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明亮的迹线。他说:“要拍出这样的照片,一定要空气质量非常好、透明度非常高。这张图是北京这些年空气质量改善的真实写照。”从数据上来看,2013年北京的PM2.5是89.5微克/立方米。2021年是33微克/立方米,下降了近2/3。北京的重污染天数从2013年的58天,降到了去年的8天,今年到目前为止只有2天。他表示,从“APEC蓝”,到“阅兵蓝”到今年的“冬奥蓝”,“如今蓝天白云在北京几乎是常态,不再是奢侈品。”
北京的变化只是我国空气质量变化的缩影。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乃至全国各地,这十年空气质量都显著改善。十年来,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6%,也超过一半,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7%;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比2015年减少了51%。
白洋淀成为亮丽风景线
水是环境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这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殷殷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长江干流连续两年全线达到II类水质标准,黄河干流全线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标准。通过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基本消除了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
黄润秋介绍,2021年,白洋淀淀区以及入淀河流水质全部达到III类标准,实现了从劣V类到III类的跨越性突破。不管是水质,还是湖岸的生态景观,白洋淀成为一道人水和谐的亮丽风景线。白洋淀里多年没有见到的鳑鲏鱼等一些土著鱼类也在逐渐得到恢复,野生鸟类增加到237种,鱼虾成群、水鸟翔集的生态美景再次显现,华北平原的明珠重放异彩。2021年,全国有18个案例入选到第一批美丽河湖的优秀案例,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绿色日益成为发展底色
十年来,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68.5%下降到去年的56%,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了6.9个百分点,达到16.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增长了2.1倍,突破10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2%,是全球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相当于少用了14亿吨的标准煤,少排放了29.4亿吨的二氧化碳。
黄润秋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言必行、行必果,我们将全面落实已经制定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为建设美丽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李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