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晚间,国有六大行集体发布公告称,将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分析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大行发挥行业头雁和支柱作用,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稳步恢复。”
除国有大行外,中国人寿保险16日也发布公告称,公司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优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今年以来,公司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点区域投资力度。截至2022年9月30日,服务实体经济投资规模超过人民币3.3万亿元;全面助推双碳行动,绿色投资规模超过人民币4,000亿元。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多措并举助企纾困,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向国有企业改革、民营及小微企业发展累计投资超过人民币4,000亿元。
三季度业绩预告出炉
邮储银行表示,该行努力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金融“活水”,不断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上半年主动前移投放节奏的基础上,统筹做好下半年信贷增长安排,积极增加信贷投放,存贷比和信贷资产占比继续提升;在非信贷资产的安排上,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提升非息收入贡献。在负债管理上,持续优化以价值存款为核心的负债发展机制,实现了“增长适度、结构优化、成本下行”。
前三季度,邮储银行客户贷款总额超过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超过10%,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客户存款总额超过1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超过8%。收入、利润等核心财务指标均实现新进步,收入结构优化,经营效率提升,资产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
工商银行称,今年以来,该行为实体经济新发放5万亿元以上投融资,助力稳住经济大盘,金融服务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明显提升。加大资源配置和信贷投放力度,保持信贷总量快速增长,9月末,该行境内人民币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净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4573亿元。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金精准直达性,基建、制造业、绿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领域贷款余额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有序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助力稳市场主体,采取多种措施,满足稳企纾困、创业就业、乡村振兴等金融需求。
农业银行表示,前三季度,该行深入实施“三农”县域、绿色金融、数字经营三大战略,持续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新增贷款创同期历史新高。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全力做好粮食安全、农产品稳产保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县域新增贷款超9000亿元。加大对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创企业、民营企业、普惠小微企业等金融支持,有效满足各类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助力稳住经济大盘,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2.2万亿元。
中国银行指出,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现,贷款总量实现较好增长。三季度末,客户贷款达17.4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78%。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三季度末,科技金融授信余额超过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以上;绿色信贷增长约36%,普惠贷款增长约35%,民营企业贷款增长约18%,境内制造业贷款增长约18%。此外,中国银行助力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前三季度,中国银行境内机构办理国际结算业务约2.6万亿美元,市场份额稳居同业首位。积极发挥人民币跨境结算主渠道银行作用,提供全面的产品和服务支持,该行境内机构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超7.6万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
建设银行表示,今年以来,该行信贷规模实现较快增长。截至9月末,该行人民币贷款达到近2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1万亿元,同比多增近5200亿元。资源配置结构进一步优化,普惠金融贷款较上年末增加22%,投向制造业的贷款较上年末增加32%,基础设施行业领域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近5800亿元,绿色贷款较上年末增加32%。
截至9月末,建设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6.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00亿元。建设银行表示,该行拟出资人民币300亿元设立住房租赁基金,探索租购并举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交通银行表示,前三季度,该行融资总量超过8000亿元。其中,境内人民币各项贷款较上年末增加6444亿元,增幅为10.63%,同比多增95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增幅均超过境内人民币各项贷款总体增幅。全面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前9个月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增量贷款占比超过60%。加快消费贷款产品创新与迭代,截至9月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