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们拿照相机无法在云层的遮挡下拍照一样,但凡是在云层厚重和多雾天气,光学卫星的成像效果就大打折扣。
它们甚至无法在夜间工作,因此不能提供全天候的照片。
然而战场上是注定充满着硝烟的地方,到了真正开战的时候,光学卫星也只能歇菜。
既然美国的光学卫星有缺点,那么我国在拍摄俄乌战区时采用的又是哪种卫星呢?
资料图
二、我国所用卫星
从我国公布的卫星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拍摄卫星叫做“海丝一号”。
“海丝一号” 是国内首颗商业SAR遥感卫星,它属于微小卫星,重量还不到185公斤。
“SAR”是英文的缩写,即为合成孔径雷达,它所采用的拍摄原理与美国光学卫星不同,采用的是主动遥感成像方式,也可以说是聚束模式。
美国光学卫星成像主要靠光的反射,而我国的“海丝一号”凭借的则是主动多次地发送电磁波脉冲。
资料图
这些电磁波脉冲在碰到地球表面物体时,会向监测站进行弹射反馈。
就像盲人摸到什么东西会主动地缩回手,将感知告诉给大脑一样。
监测站会收到各式各样的电磁波脉冲回馈。
当电脑对这些信息进行仔细处理后,就能顺利地形成图像。
资料图
简单地来说,美国的光学卫星就像人在用眼睛观察,而我国的“海丝一号”就像盲人用手在感触。
正是因为SAR遥感卫星成像靠的是电磁波,而电磁波没有所谓“颜色”的概念,所以我们所看到的照片才会仅有黑白两种颜色。
然而相比光学卫星,“SAR遥感卫星”具有显著的优点。
电磁波脉冲并不会受到云层烟雾的干扰,能够在任何天气、全天候地对观测物体进行观测。
也正是因为这个优点,当恶劣天气和严重自然灾害发生时,地面无法及时掌握信息,SAR遥感卫星的优势自然就彰显了出来。
现在我国“SAR遥感卫星”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被广泛用于自然环境监测与抗灾抢险救援之中。
资料图
除此之外,SAR遥感卫星的观测范围更广,甚至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
卫星接收电磁波的范围,可以划分为L、S、C、X四种不同频率的波段。
其中L是低频段,意味它在这个频段看到的范围更广,只要运行正常,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取整个地球的信息。
而X是高频段,虽然看到的范围没有其他段位广,但是能够看到最微端的细节。
此次我国“海丝一号”所用的是C波段,它正好处于波段的中间位置,监测的范围适中,细节也较为清晰。
那么既然“海丝一号” SAR遥感卫星的优点如此显著,为何呈现出来的图像是黑白的不说,还看起来那么模糊,就像是上世纪的老照片。
难道它除了不能彩色成像外,还有着其他致命缺点?
资料图
实际上,发布出来的图像的呈现,并不能作为卫星技术到底如何的评判标准。
“海丝一号”拍摄的照片之所以看起来模糊,并不是因为它的技术落后,拍不了那么仔细,而偏偏是因为它拍得太过仔细!
上文说过,SAR遥感卫星不能直接成像。
而是将接收到的电磁波脉冲传回地面,由检测处的电脑进行处理之后,才呈现出最终的图像的。
它监测的范围也很广,同时也具有很多的细节,这就使得这种卫星的最终成像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完成处理之后,监测站得到的将会是卫星传回的一张巨大的成像。
但是要注意的是,卫星拍摄的照片是要通过媒体的排版与公布的。
资料图
媒体自然不会将巨大的图像直接放在版面上,而是要对图像进行一定的处理。
新闻媒体又不具备专业的处理能力,为了成功发布新闻,就不得不以将图像做裁剪以及降低分辨率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