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奇瑰丽 毕节九洞天
景区全长达23公里,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乌江干流六冲河流经大方、纳雍两县之间的一段以伏流位置的喀斯特溶岩综合地带。在这一段长约6公里的河道上,箱形切割顶板多出塌陷,形成了多个形状、大小各异的天窗状洞口,使得伏流一路明暗交替,组成集伏流、峡谷、溶洞、天桥、天坑、石林、瀑布、冒泉及钟乳石、卷曲石、生物化石等为一体的雄奇瑰丽的溶岩大观。因其天窗洞口共有九个,因此谓之“九洞天”。
下游约2公里处,有九个伏流“洞口”,称“九洞天”,每个“洞口”周围都有奇特的熔岩景观,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伏流洞口风光。
景区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富含阴离子,林木大部分四季常青。景区内还集中了几乎所有喀斯特地貌所特有的现象,有“中国岩溶百科全书”及“喀斯特地质博物馆”的美誉。
2004年2月,九洞天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门票:63元/人
地质地貌及水文
景区属于滇东高原黔北台隆毕节市北东及西南走向构造变形结合部,岩石主要为二迭系石灰岩。河谷为岩溶箱形深切割峡谷,岩壁接近90°,景区内分布有溶蚀旱洞,伏流洞穴,溶蚀塌陷等喀斯特典型地貌。
两岸悬崖峭壁上有众多常年性和季节性瀑布、冒泉,河流涨落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瓜仲河电站伏流出口常年平均流量为60立方米/秒。
气候、气象特征
景区属于高海拔亚热带气候,平均海拔1200米,地面海拔最低点1152米,最高处1421.3米,洞内海拔1152—1285米;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1.8°C,常年处于5.5—24.2°C之间,河谷与峡谷顶台地气温相差3—5°C;年平均降雨量1086毫米,雨季在每年5—9月,旱季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平均相对湿度为84%,年日照约为1440小时;河谷由西向东,日照充足。
土壤及植被、野生动物现状
景区覆盖土壤主要为地带性土壤小黄泥、岩性土褐色石灰土,PH值5.5—7.1。河谷两侧附近土层较薄,石灰石裸露较多,离河谷较远土层较厚。
景区植被良好,主要野生乔、灌木有樟树、枫树、桦树、桑树、青杠、思栗、松、杉、及合欢、岩哨子、红子刺、毛竹、壳斗科植物等;另有藤木植物和蕨类。
野生动物主要有猴、獐、黄鼠狼和蛇及各种水鸟等,河谷是野鸭越冬地,溶洞中有岩燕和蝙蝠栖息,河水中主要生长红嘴细鳞鱼、黄蜡丁鱼等。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景区内沿河散居着苗、彝、汉等民族和川青人村寨,人口约万人左右,少数民族占30%以上。景区内除瓜仲河电站外,无其它工业生产,人均年平均收入约为200元左右,属边远贫困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