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盲目接受侮辱 乐观的孩子才会充满希望
请注意这些概念的差别: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会继续下去;暂时性即起因是可以改变的或是过渡性的;普遍性即起因会影响许多情况;特殊性即起因只会影响特定情况;个人的即起因就是我;非个人的即起因是其他人或是其他情况。
让我们看一个消极解释的常见案例:
比如,当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回家后沮丧地说:“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我每一次考数学都不可能考好!”“我是我们班最笨的人!”
作为父母您会怎么评说即解释呢?有的父母可能会安慰孩子:“老爸老妈数学细胞少,看来你也不是学数学的料。”有些父母可能会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你是马尾豆腐提不得呀!”
显然,父母如此消极的解释风格会让孩子更加自卑甚至更加绝望,也就更难以继续努力。这样的解释就是消极性解释,因为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人格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容易让人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在遭受挫折时滞留在任何最具毁灭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这是塞利格曼教授给悲观下的定义。实际上,许多消极性解释既不利于孩子成长,也不符合客观实际。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并不等于永远成绩糟糕,更不等于他就是最笨的人。应当承认,许多人不是数学天才,要做到数学成绩拔尖是困难的。但是,多数人经过努力是可以学好数学的,至少可以达到合格以上的水平。
让我们还是以数学为例,看看什么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积极解释:
比如,当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情绪很沮丧。父母开导说:“孩子,你能学好数学,你以前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吗?”“偶尔几次没有考好是正常的,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考好。”“你这次没考好不是脑子笨,而是没有好好复习准备。”
这就是积极的解释风格,即把孩子碰到的困境解释为暂时性的、特殊性的等原因,指出这是可以改变的因素。请设想一下,孩子听到父母这样的解释,不仅心情得到安慰,自信心也会有所恢复,而且他可能认清自己,开始走向正确的方向。
我细读《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的过程中,时常惊叹塞利格曼教授入木三分的剖析,如父母对自己生活的解释风格会影响孩子的解释风格的形成,父母对孩子发展的解释更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自我判断与评价。如他所说:“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获得拒绝悲观的技能。”
我格外喜欢题为《让孩子学会反驳》这一章,塞利格曼教授一句精辟的话令人眼睛湿润:“不要盲目地接受对自己的侮辱。”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承受了多少讽刺挖苦,他们又多少次自我贬低。如今,在积极心理学的支持下,我们要支持孩子们敢于说不,要敢于和不公正的命运抗争。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发挥主体性的力量,如何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呢?塞利格曼教授告诉我们,教孩子反驳的最主要原则就是正确:反驳必须根据事实,必须是可证实的。有效的反驳建立在四大基石之上,第一是搜集证据,第二是做出选择,第三是化解灾难,第四是发展反攻策略。
实际上,反驳是不难以做到的,因为任何对孩子的简单否定和人格侮辱都是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更不会有科学理论的支持。比如,“差生”就是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概念,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是真正的“差生”。所以,只要我们尊重儿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就可以给予儿童巨大的支持。积极心理学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的科学。我一向主张的一个观点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也许可以进一步说,好的关系需要好的解释,或者说,好的解释才是好的关系。父母和教师积极的解释风格可能导致孩子乐观,消极的解释风格可能导致孩子悲观。
当然,仅仅解释是不够的。青少年的自信心需要积极的解释,更需要来成功的体验。如塞利格曼教授所说,我们需要的不是鼓励儿童“感觉满意”,而是教导他们“表现满意”。做到“表现满意”有两个方法,一是从悲观改变为乐观,二是从无助改变为征服。如亚里士多德所描述:快乐不是一种可以与我们所作所为分开的感觉,快乐就好像舞蹈中优美的动作,不是舞者在跳完舞后的感觉,而是将舞跳得很好时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