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者、维尔茨堡大学Laurens W. Molenkamp教授课题组,先是找“天使粒子”论文作者要来了原始数据文件,然而看完后疑惑更强烈了。
为了证明这份数据存在问题,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Cui-Zu Chang教授团队做了一年多实验,测试了30多个样品,测试结果均与“天使粒子”论文中给出的这种关键现象完全不同。
这篇质疑论文认为,测试结果不太可能用“天使粒子”(即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理论的物理模型进行解释。
但这篇论文发表后,Science编辑们并未第一时间撤回论文。
就在Science犹豫时,Nature率先传来了“天使粒子”相关论文撤稿的消息。
2020年4月,Nature对一篇名为Quantized Majorana conductance的论文表达了“编辑关注”。
这篇被微软赞助的Nature论文声称,在纳米线发现了被称为“天使粒子”的马约拉纳费米子(Majorana Fermion)存在的有力证据。
然而来自匹兹堡大学的Sergey Frolov和于利希研究中心的Vincent Mourik,在看过原始数据后,对论文提出了质疑。
两位学者的本职工作都与拓扑量子计算领域相关,而马约拉纳费米子正是这一领域的理论成果。
他们发现,论文数据中存在明显人为剪辑的数据,对此Nature论文作者回应称“是为了美观”。
2021年3月8日,这篇文章终于被撤稿。在发布的撤稿声明中,团队承认了之前对原论文中的电荷跳跃相关数据进行了“不必要的修正”。
在越来越大的舆论声浪下,Science也坐不住了。
2021年12月7日,Science编辑对“天使粒子”论文表达了“编辑关注”,并提醒读者们注意论文数据的情况。
2022年4月,就在Science进行调查期间,传来了另一篇Nature“天使粒子”相关论文被撤的消息。
这篇名为Epitaxy of advanced nanowire quantum devices的论文是作者团队一致主动要求撤稿的,理由同样是“不适当删改数据”:
在自查时原始数据时,我们发现了最终发布版本中有些数据被不适当地进行了删改或裁剪,因此我们收回这篇文章。
一连两篇Nature论文被撤,Science编辑终于坐不住了。
2022年11月18日,正式传来了“天使粒子”论文被撤稿的消息,从页面来看,目前这篇文章已经被引用424次。
对此,Science编辑部给出的理由是:
我们在征求了一些专家的意见之后,做出了这个最终决定,这些专家都签署了保密协议。
经过仔细和详尽的审议,编辑们认为,作者们没有对被要求提供的原始数据中不合规范之处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这次论文被撤稿,相关领域的学者如何看待?拓扑量子计算领域专家Sergey Frolov和Vincent Mourik表示:
马约拉纳费米子这一领域非常复杂,它需要跨学科的物理专业知识,也更容易受到不可靠论据的影响,因为没有多少专家能充分评估实验结果。我们也担心论文撤稿会给这一研究领域带来影响。
但我们仍然相信马约拉纳费米子有未来。
参考链接:
[1]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ag2792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704-2#ref-CR1
[3]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2/11/17/another-majorana-particle-paper-retracted-this-time-from-science/
[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3468
[5]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1/489668.shtm
[6]http://stdaily.com/guoji/luntan/2018-08/23/content_7033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