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的领域越来越广了!
从抗日剧到拿历史开玩笑,从悬空情绪到执念职场,无论什么样的剧情,编剧都敢写。
正所谓“编剧一笔,上下五千年”!
平心而论,古装剧《风吹半夏》制作精良,服装道具等硬件表现基本符合古装剧的特点。
主要演员的演技都不错,槽点不多!
虽然赵丽颖依旧是《幸福到万家》中的何兴福,眼神、动作、表情、台词都没有太大变化,但剧中饰演的徐半夏却并没有太不协调。
欧豪还是老套路,还是凶猛的“边缘青春”人设。
然而,原《不得往生》中的童小七在《风吹半夏》就是这样的人物设计。
不过《风吹半夏》最大的问题在于主线“许半夏创业”的商业逻辑。
对于了解商业链条的观众来说,徐半夏的创业历程。这是个笑话!
《大吉大利》还不错,不值得批评和讨论。
毕竟,事业的成功,一定要靠运气!
剧情最大的问题就是三个基本的商业逻辑,全错了!
01
钢厂的废钢生意,在《风吹半夏》,是第一个商业笑话。
许半夏第一次见到童小七的时候,他是要去帮助童小七的,所以他让童小七偷了电厂的卡车,去钢厂拉废钢。♬用徐半夏的话说,她有一个同学,爸爸在钢厂工作,废钢是免费的。拉回来后,转身卖给废品场,每斤能赚60毛钱。
这个剧情逻辑上完全站不住脚。
如果有这种生意,钢厂自己的人不会做吗?为什么要等许半夏去取钱?
发生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
就是徐半夏用钱打通了钢铁公司的废钢主管。买废钢时,为了赚取差价,在重量和价格上做文章!
当然,我们明白,作为一部剧的女主,编剧不能让徐半夏成为污点。
和原著《不得往生》一样,教唆童小七污染滩涂的人是徐半夏本人。
但在剧版《风吹半夏》中,这种不利行为的领导者被陈雨雨取代了。
这种身份和角色行为的转变当然没问题,逻辑和出发点都能成立。
但是在“钢厂买废钢”这件事情上,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剧情不敢把舞台上不能表现的东西表现出来。
基本逻辑不成立,这个生意怎么办?
赵雷的外企背景是《风吹半夏》的第二个商业笑话。
只要在外企工作过的都知道,外企在中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这个特点就是严格的管理,甚至是死板的教条。
为什么会这样?说白了,就是消除风险!
因为钱是老外寄出去的,如果不按规矩办事,那么不熟悉中国当地人情世故的老外,肯定会被中国人骗走。
例如90年代末,飞利浦西门子等那些在中国经营电脑和家电的纯外资企业品牌,即使让利给代理商,也坚持现金经营。
也被称为货到付款。
这些商业操作都是为了规避风险。
不过在《风吹半夏》里,赵雷的外企简直就是赵雷自己的公司。
就靠着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海边堆场,赵雷大方地给了许半夏几百万的预付款。
许半夏在俄罗斯被骗时,凭借运气买了5万吨钢材。赵磊再次挥手,支付了两千四百五十万。
别忘了给徐半夏炫耀一下,你给我开个国际账户,一秒到账。
不过看到这剧情,懂行的观众估计都吓尿了!
大家都知道去银行取10万现金还是需要预约的!
赵雷的公司通常没有支付指令、支付计划、支付审批等基本的财务流程和制度吗?
赵磊的公司,作为吉祥物展示,账户里随时都有几千万的现金吗?
这既不是外企也不是民企,只有财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和银行才能做到。♬但是如果是国企或者银行的话,那么这个时候的赵雷可不是去打高尔夫球的,而是已经在去监狱吃饭的路上了!
03
在《风吹半夏》,“钢铁四人组”的俄罗斯钢材进口业务是最大的笑话。
《风吹半夏》的编剧一直没搞懂一件事。
很多年前,外贸业务是任何公司都做不了的。
原企业进出口权是审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