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的作者反思唠叨教育方式说:
“我不能不说,我儿时最厌烦、最想逃避的,也是妈妈的唠叨。 妈妈的唠叨里,夹杂着让我极不舒服的指责和批评,渗透着不信任、不理解和不满意,密密麻麻塞满我的耳朵,充满我的脑袋,让我无从思考,让我妄自菲薄。”
所以,孩子逐渐崩溃,不仅是唠叨带来的烦躁和叛逆,还有父母对自己的不满意。
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日复一日地重复,孩子觉得“妈妈认为我永远做不好”“我很差劲”“我太没用了”。
父母越唠叨,孩子越无能、越绝望。
与孩子沟通的
三把金钥匙
为什么父母会唠叨孩子?教育书籍总结了8个常见的原因。
1.过度关爱,和孩子的生长速度不匹配 2.家长缺乏安全感,或是一个不自信的人 3.父母会唠叨,重要原因之一是亲子关系不佳 4.父母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不知不觉中唠叨越来越多 5.唠叨是父母有太多的惯性思维,没有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6.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望太强 7.父母的唠叨,往往是家长有过高的期望 8.父母的唠叨,往往出于家长对孩子什么都想了解
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对孩子的成长都是弊大于利。
父母有责任对子女的不当言行及思想进行批评教育,但是一定要注意形式,不要没完没了地唠叨。
与孩子沟通,只有有效的沟通才是沟通,青榄君和大家分享3把金钥匙:
《刘墉谈亲子关系与沟通》一书写到:在一段和谐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的话,孩子乐于听;孩子的话,父母懂得听。
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无论说再多的话,孩子也不会觉得啰嗦。
刘墉曾经分享过和儿子之前的趣事。
他说:当你骂孩子时,也要记住人人平等,他有发言权,如果大人骂错了,他有理可以说出来。
于是每一次儿子做错事,他都会训孩子,训到最后,就说:“OK!老爸说完了,现在轮到你了!”
然后由儿子刘轩答辩。
刘轩会想尽办法为自己辩解,最好还能说赢父亲刘墉。
所以,在每一次做错事情,听到父亲的唠叨,刘轩都不会反感,而是默默记下父亲说的有用的道理,记在心里,责怪错了自己的话,等会儿一一反驳。
在这种良好的沟通下,不仅孩子错误的言行可以得到改正,亲子关系也愈加亲密。
不少父母的唠叨,都是思维混乱、没有重点,旧账翻了一页又一页,但孩子的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解决。
其实,父母不要指望孩子能一次改掉N个毛病,他们每次能保证改掉一个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2018年《最强大脑》的冠军杨易在三年级的时候,曾经有过厌学的念头。
他晚上在房间做课外作业的时,看到邻居孩子聚在一起玩足球,而自己一道数学题已经错了三次了。
“我就觉得很气馁,我不想做这些额外的 作业,我想出去玩足球。”
于是,他和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学了。”
妈妈听了没有马上生气,也没有唠叨孩子错误的想法,她深思后回应了儿子一段话:
“一道题不会做、不想做了,很正常,可是很多事情就是要多花时间学一下才能学会的。
如果你不学,考试或者比赛的时候遇到这道题目,你就只能想,我当时本来可以学会的,我本来可以考100分的,你想这样吗?”
言简意赅,惊醒了气馁的杨易。
所以,父母说话一定要说重点,让孩子可以马上理解其中深意。
唠叨的根源,很多是因为父母过于焦虑,父母希望孩子可以考到100分,希望孩子可以按时按点完成作业,希望孩子不要总顾着玩耍.........所以,一旦孩子不能达到期望时,家长就无法忍受。
但是哪里有天生就100分的孩子,他们还在成长的路上,要允许他们犯错和给予改过的机会,要学会接受我们孩子大可能会成为一个普通人。
还记得火遍全网的北大丁延庆教授吗?
他和妻子都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他现任北大教育学院副院长,妥妥的高智商人群,但是女儿却没有得到遗传,“我的女儿就是个学渣!”。
每当辅导作业,丁教授就焦虑得直挠头,然后痛心疾首。
两个北大学霸生出了一个学渣,怎么办?
“这就是天道,没办法,你必须接受,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