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包围型的汉字以最末一个字根的末笔(包括单笔画字根)为末笔,例如:国、固、回、困、因、图、囤、囚、囫、囪、酉、酋、曲、母、毋等等。
(2)半包围型的汉字以最末一个字根的末笔为末笔,例如:、厅、周、匹、凤、闭、勾、尿、氘、或、可、武、栽、疗、鬼、旭、赶、巫、凶、画、函、幽等等。
“走之”底、“建”字底一类半包围型的汉字,本来也是应以最末一个字根“辶”和“廴”的末笔捺为该类字的末笔,但这样参加末笔识别的话,此类字的识别码一律均只能为43(I),信息量便不足,会出现不少重码字。为此,五笔字形编码方案作了特殊处理,规定此类字以被包围部份的末笔(也可以说成是以倒数第二个字根的末笔)参加识别,这样处理便会增大信息量,离散一些重码,是很恰当和很有必要的。此类字如:辽、边、达、过、迈、迁、迄、迅、迪、远、近、运、这、巡、廷、延等等。
(3)其它杂合型的汉字均为最末一个字根的末笔,例如:义、主、斗、头、生、舟、天、夭、正、乏、于、乎、丰、中、申、串、冊、凹、夫、才、下、不、丈、尺、户、兀、丌、万、与、乌、开、升、无、韦、专、丐、甘、卅、丑、牙、屯、东、乐、秉、乘、肃、史、央、未、末、朱、世、且、失、弗、甩、电、及、氏、长、民、兆、承、永、丞、司、必、勺、叉、氐、凡、丸、为、求、甫、太等等。
-----
特例:关于五笔字型输入法“末笔”的几项说明
A、关于“力、刀、九、匕”。鉴于这些字根的笔顺常常因人而异,“五笔字型”中特别规定,当它们参加“识别”时,一律以其“伸”得最长的“折”笔作为末笔。
如:”男”:田 力(末笔为“乙”,2型)
“花”:艹 亻 匕(末笔为“乙”,2型)
“仇”∶( W V N )
“化”∶( W X N )
补充:“乃、方、万”末笔笔顺是撇,当它们参加“识别”时,一律以其“伸”得最长的“折”笔作为末笔.--
B、带“框框”的“国、团”与带走之的“进、远、延”还有“载、哉、戒、甙 、式”等等,因为是一个部分被另一个部分包围,我们规定:视被包围部分的“末笔”为“末笔”。
如:”进”:二刂 辶(末笔“丨”3型,加“ ”作为“识别码”)
“远”:二儿 辶巛 (末笔“乙”3型,加“巛”作为“识别码”)
“团”:囗十丿 彡 (末笔“丿”3型,加“彡”作为“识别码”)
“哉”:十戈 口 三(末笔“一”3型,加“三”作为“识别码”)
“国”:囗王丶氵(末笔为“丶”,3型,补打“氵”作为“识别码”)--
C、“我”“戋”“成”等字的“末笔”,由于因人而异,故遵从“从上到下”的原则,一律规定撇“丿”为其末笔。
如:”我”:丿 扌 乙 丿(TRNT,取一二三末,只取4码)
“戋”:戋 一 一 丿(GGGT,成字根,先“报户口”再取1、2、末笔)
“成”:厂 乙 乙 丿(DNNT,取一二三末,只取4码) --
D、单独点:对于“义、太、勺”等字中的“单独点”,离字根的距离很难确定,可远可近,我们干脆认为这种“单独点”与其附近的字根是“相连”的。既然“连”在一起,便属于杂合型(3型)。其中“义”的笔顺,还需按上述“从上到下”的原则,认为是“先点后撇”。
如:”义”:丶 氵(末笔为“丶”3型,“氵”即为识别码)
“太”:大 丶 氵(末笔为“丶”3型,“氵”即为识别码)
“勺”:勹 丶 氵(末笔为“丶”3型,“氵”即为识别码)
来几个特殊的例字:
"车",很多人书写时,末笔错写为"横",正确的汉字笔顺应该是"竖",五笔也确定为"竖"--
识别码中最容易混淆的是上下结构与杂合结构--例字大破解:内外型字属杂合型。如:困、同。但“见”为上下型 --
字型区分时,用“能散不连”的原则。如:占、矢、卡、严、都视为上下型。--
以下字为杂合型:
产、包、司、床、厅、龙、尼、后、处、反、办、皮、习、死、疗、压.
但相似的如:左、右、看、者、布、友、冬、灰等视为上下型。-----
单笔划与字根相连或带点结构视为杂合型
例:
正、灭、歹、兀、丌、刁、末、本、酉、闩、
巾、牛、申、卅、丫、屮、肀、
丘、壬、舌、血、自、千、升、乏、夭、乡、乇、尹、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