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偿付能力报告的最后一个披露季到来,各保险公司4季度偿付能力报告陆续发布,通过综合计算,全年的业绩表现也浮出水面。其中,蓝鲸保险注意到,都邦财险在2020年出现近4000万亏损,这已是其连续亏损的第3年。各承保险种亏损,主营车险业务缺少优势,加之总裁位置空置未定,都邦财险需的问题不少。
而同样遇到问题的还有都邦财险的第二大股东中泰信托,在其发行的“恒泰18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踩雷后,融资方青海省投进入破产程序,而据媒体报道,近期上海银保监局向“恒泰18号”投资人出具书面回复,表示已对中泰信托进行审慎监管的强制措施。业内专家向蓝鲸保险表示,需要追溯中泰信托在信托计划成立、运营的流程是否合规,是否履行了尽调义务,尽调材料是否完备等内容。
都邦财险2020年成绩单:保费收入同比缩减1.9%,净亏3956万
都邦财险2020年的表现,并不算突出,保险业务收入方面,2020年全年收入37.85亿元,同比缩减1.9%。其实,一直以来都邦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表现并不稳定,在2010年实现35.75亿元保费后, 此后连年保费收入出现下滑,2012年仅为30.97亿元,2013年开始步入上行轨道,直至2017年,全年累计保费收入为42.12亿元。
但在2018年,都邦财险保费再现下滑趋势,收入38.47亿元,同比缩减8.67%,次年保费与2018年基本持平,实现38.57亿元,而在2020年,再度下滑。
净利润表现则更为波动,在2010年至2014年连续5年盈利后,2015年都邦财险亏损1.22亿元,次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为682.28万元,2017年再度实现盈利,净利润1082.64万元,同比增长64.35%。可好景不长,仅两年盈利之后,都邦财险再度陷入亏损泥潭,2018年至2020年分别亏损8778万、6732.6万、3956万元,尽管呈现减亏趋势,但距离盈利仍有不小距离。
蓝鲸保险针对于都邦财险2020年亏损原因与进一步扭亏措施进行采访,都邦财险表示暂不进行回应。
从往年年报数据来看,保险业务亏损一直是都邦财险的难愈痼疾,以2019年数据来看,都邦财险保费收入居于前5位的险种分别为车险、责任险、意外险、企财险以及健康险,五类险种全部处于承保亏损的状态。
车险业务保费收入为31.98亿元,业务占比达到82.91%,相应出现的承保亏损达到2.16亿元;同期,责任险业务保费收入为1.77亿元,而承保亏损则高达1.1亿元。
“目前行业内不少财产保险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尤其是以经营车险业务为主的中小财险公司”,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分析指出。车险市场存在马太效应,中小险企议价能力相对较低,尤其在目前的车险综改环境下,险企面临改革阵痛,资本消耗、盈利压力进一步加大。因此在车险领域,徐昱琛建议,需要保险机构加强精细化数据分析与建模,降低赔付率、改善费用率,了解不同类型车险的盈利可能与亏损风险。
而除亏损问题亟待解决外,都邦财险还面临掌舵人缺位的情况。2020年5月,都邦财险披露高管离任审计项目招标公告,表示将对前任总裁陈正银的离任进行审计,审计期为2012年5月30日止2020年4月14日,说明陈正银任职期至4月14日。至今,都邦财险总裁位置仍然空缺。
而在此期间,来自都邦财险第二大股东中泰信托的纪律担任都邦财险临时负责人,据了解,纪律早年曾在中国人保、平安产险、阳光产险任职,2014年至2017年任泰山财险总经理职务,是保险业老将,在2018年至2020年4月,在中泰信托任业务总监兼工会主席职务。对于纪律任临时负责人,业内有不少期待,而在2021年,纪律是否会上任成为都邦财险总裁,帮助都邦财险扭转亏损趋势,值得持续。
股东方中泰信托兑付危机未解,“恒泰18号”逾期近21个月
聚焦到都邦财险股东中泰信托身上来看,2014年,中泰信托入股都邦财险,持股后者19.07%股权,对于信托机构持股保险公司而言,业内人士向蓝鲸保险分析指出,“信托机构作为资本中介的角色,需要对接资金供需双方,而控制保险这样的机构投资者可以使得信托机构增强资金渠道的优势”。同时,在保险公司的客户资源方面,尤其是高净值客户,有助于信托公司以此为基础进行客户开发。依托于信托公司的跨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
而中泰信托,近期也有烦心事。追溯来看,2017年,中泰信托发行“恒泰18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投资期限2年,募集资金用于受让青海省投持有的青海宁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47.29%股权对应的股权收益权,以及青投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100%股权对应的股权收益权,青海省投将资金用于调整企业债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