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早在2017年,线下理财(涉及P2P业务)行业对当时的行业“翘楚”有“四巨头”、“七小龙”的美誉。
时过境迁,不少公司早就物是人非。
“四巨头”为信和财富、善林金融、恒昌财富、银谷财富。
“七小龙”为红上财富、捷越联合、诺远资产、汇中财富、证大金融、普信资产、华夏信财。
粗放发展的产物
P2P本是互联网借贷中介平台,相关交易应该通过网络完成。
但是早期粗放发展、监管缺失,很多公司都是采取线下撮合,线上成交的方式来进行,规模做大之后,还涉足金交所产品、私募基金等业务,发展成综合类财富管理机构。
P2P与线下撮合最大的优势就高效、快捷、省成本。但是由于线上获客、大数据风控壁垒等原因,不少公司还是喜欢线下拓客这种方式。通过在全国布局大量门店的形式,来线下获得借贷和出借客户。
这种最原始的方法,其实成本很高,数百家门店的运营成本,拓客搞人海战术,获得的业绩增长与付出的成本往往很难对应,而且不少公司也陷入“要做规模,就招人开分支机构”的怪圈,到最后业绩增长缓慢,运营成本却飙升。
缥缈的盈利模式
早期很多线下P2P理财,业务员拉一个投资10万的客户,可能提成就能给到1%。一年完成100万的业绩,算上底薪就可以年薪10万。而持牌机构,比如信托,提成才千分之3,算上底薪可能要完成2000-3000万业绩才可以年薪10万。一个募资100万,一个募资2000万,却承担一样的人员成本,资金效率不言而喻。
还有一个案例。某爆雷的平台,150多亿的待付资金,却在全国有200多家门店,前台后台员工超过4000多名,每年工资、提成、租金、推广等各种成本在15-20亿之间,算上给客户的收益10-12%,资金硬成本就超过25%,再算上财务成本3-5%。0坏账的情况下,如果给借贷人的利率低于30%,公司就是亏损。
在早些年,一个银行级风控、合规极好的P2P,能将坏账做到20%以下,而对于草莽平台,大多数坏账率都在30%以上。今年疫情过后,坏账超过50%的平台比比皆是。也就是说,未出现疫情之前,放贷利息如果低于50%,绝大多数P2P平台都是亏损,都要铤而走险踩资金池的红线。
更何况,现实中不少平台实控人花钱如流水,租最豪华的写字楼,请海龟、北清的管理团队,买飞机、游艇、豪车、地皮等,甚至挪用资金投资项目,最后血本无归。
事实上,绝大多数P2P起家的线下理财平台根本没有过盈利,亏损窟窿越来越大,直至入不敷出,最后爆雷。
如今现状
当年的四巨头、七小龙,其中7家已立案(1家实控人被判无期),2家出现逾期,2家暂时正常经营。
具体情况如下:
信和财富
信和财富旗下共涉及3家P2P平台,分别为信和大金融、资产家,金信网,待偿金额为84.7亿元、3.95亿元、107.3亿元,累计待偿金额达195亿元。天眼查显示,信和财富曾在全国范围内曾开设过402家分公司。
2018年8月出现了严重的逾期,2019年6月北京海淀警方和朝阳警方先后通报,对信和财富旗下P2P平台立案侦查。
善林金融
2018年4月9日,善林金融实控人周伯云向上海浦东警方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