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从四方面进行了有序推进:
一是制定、完善了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包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管理办法、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专业诊改和课程诊改三级指标体系等;
二是分期分批进行了质量管理培训、诊改培训,通过国家诊改委、省诊改委、校本培训等,完成了对学校领导、中层干部、科室主任、信息员、普通教师等千余名教职员工的质量管理培训;
三是建立了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实施了“11211”计划,即建设一个智慧校园平台,遵循一条由发展规划到评价奖惩的诊改主线,开展教学诊改和行政督导两项工作,提供从人力到财务、资源等的一轮全方位保障,形成一种深入人心的质量文化;
四是按照省级诊改复核的标准和要求,进行了各层面的动态调整和自主诊改。
03
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教学单元,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要素。《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要求,“高校定期对专业设置情况进行自我评议”。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在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调整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呢?
“多年来,我校在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专业的基础上,专业设置立足邢台,紧跟京津冀就业市场产业和企业的需求变化,契合产业布局。”李贤彬副校长介绍说,同时,学校紧密对接京津冀及雄安新区产业结构发展,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集聚优势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结合学校基础,服务河北省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学校打造了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群、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群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与现代商务专业群双向联合、复合支撑的“三核双融”五大主体专业群以及智能建造、环境工程、数字传媒三大特色专业群。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将“结构”视为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要素,将“专业群内专业的结构优化”视为助推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不断巩固、完善“需求分析—多元评价—常态预警—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学校从专业数量规模导向转为专业结构均衡导向,以结构性均衡发展优化专业布局,服务产业发展需求。
04
第三方评价对“质量”的支撑
高校社会声誉的形成,归根到底在于学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优势。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李贤彬副校长谈到学校的具体做法时,分享了以下三个主要举措:
(1)持续强化人才培养数据管理。该校设置了专门岗位,建立了信息采集与分析队伍,加强运用智慧校园平台进行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数据在决策、管理、运行、监控和人才培养工作年度质量报告等工作中的作用。
(2)持续实施专业和课程诊改。以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为例,从专业建设规划与学生培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科研与技术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六个维度,设计了44个质控点,依据事前设计目标、事中实时监控、事后诊断改进的思路,构建了“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提升体系,即时把握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3)持续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调研。各系部与合作企业、用人单位均建立了长期联系,每年都会通过他们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工作能力等信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多层面的学生调研,把握学生在校体验、成长成才、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全面了解学校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