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一艘红船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篇章。百年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构筑起了光照千秋的精神谱系。今天,我们要致敬红色青春、致敬榜样力量、致敬信仰担当!”自今年春季学期开始,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组织开展了“课前五分钟讲党史”活动,该校2018级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激情演讲,让同学们热血沸腾。
近年来,河北民族师院多举措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努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取得良好成效。
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实效性
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河北民族师院逐步形成了思政课“三四二一”教学模式。
“三”,即三个模块:理论模块、实践模块和自学模块;“四”,即四个平台:课堂、校园、社会和网络;“二”,即两个融入:将民族团结教育和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一”,即一体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思政课教学与全校“大思政”一体化。
理论教学体系通过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实现学生理论认知。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开展“红色情景剧展演”“微电影”“红色经典咏流传”等主题活动,使学生在共时、共情、共行中,将自身成长成才融入到思政育人过程。自主学习体系以各种自主学习和实践方式体认和践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通过构建“浸润式”“双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互维、教师互为、师生互动、环节互补,使学生在“浸润涵养”中获得全面发展,有效解决了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化等问题。
挖掘各类课程思政教育资源
打破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需要教师树立课程思政意识,“种好责任田”。
结合本校特色,河北民族师院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地方红色文化传承融入思政课。借助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指导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编撰红色故事及红色情景剧展演等活动,使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师生编排的历史舞台剧《三车凌归附》,以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部归附清朝为背景,生动再现了杜尔伯特部艰辛归附的过程。这一历史事件是中国古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中华大一统格局的生动见证。该剧也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以抗“疫”资源凝聚爱党爱国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河北民族师院深挖抗“疫”思政资源,实现抗击疫情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双胜利。
学校党委书记苏国安带头,校院两级领导班子以各种形式为师生讲党课。此外,党委宣传统战部、学生处、团委联合举办“在战‘疫’中凝聚爱党爱国力量”系列主题活动,包括 “在战‘疫’中凝聚爱党爱国力量”主题征文活动、“在战‘疫’中凝聚爱党爱国力量”主题演讲比赛、“加强疫情防控意识,学习疫情防控知识”线上答题竞赛、“众志成城战疫情,我们在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战‘疫’情线上打卡活动正在进行中”等活动,突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使命担当与纪律自觉,塑造健全人格。
弘扬塞罕坝精神,打造身边的思政教育基地
塞罕坝建场至今60年发展见证了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到建党100周年全面脱贫实现小康,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蜕变。
55年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听从党的召唤,荒原变林海,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作为塞罕坝所在地院校,河北民族师院高度重视塞罕坝思政资源研究与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门成立塞罕坝精神研究院,从多角度对塞罕坝精神进行研究推广。该校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创作的“心系党魂、情系塞罕坝”大型舞台剧,入选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奖励扶持项目。
强化政治理论研究,打造现场教学观摩点,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目前,深挖塞罕坝新时代故事的思政教育资源,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生态文明范例结合起来,打造思政教学实践基地,已成为河北民族师院思政教育重点工作之一。(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周洪松)
作者:周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