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HUD领域,华阳早在2014年就推出HUD H1,成为当时较早开发并实现批量的自主HUD 企业之一。从华阳集团2021年上半年的财报可以看到,HUD等智能座舱相关的业务为华阳带来亮眼的业绩。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5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9.1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4.14%。
华阳集团表示,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车载显示屏、HUD等业务出货量、销售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AR-HUD项目进展顺利,将于今年下半年搭载车型上市。目前,华阳集团已经与长安福特、PSA、北京现代、小鹏等车企展开合作。
在C-HUD、W-HUD、AR-HUD三大细分领域中,不少车厂开始进入AR-HUD领域,相关车型已经量产,例如2020年的奔驰S级、大众ID.4 X,2021年的长城WEY摩卡。此外,现代汽车用于自动驾驶的AR HUD计划也将在2025年生产,奥迪Q4 e-tron、吉利、红旗等品牌也在积极部署相关方案。中金公司数据显示,在2021年上半年,搭载AR-HUD的车辆销量已超过5700辆。

图源:中金公司
导航作为汽车智能化的重要细分领域迎来了巨大的变化。在凯立德、四维图新、道道德“称霸”的年代,消费者或许从未想到智能化进展会如此迅猛,就连凯立德也没来得及意识到技术会是击败自己一把利剑。
AR-HUD潜力开放,凯立德欲重回市场,华为等新玩家加速布局
相较于技术程度更复杂的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被认为是汽车智能化过程中迎来快速发展的领域之一。导航技术作为智能座舱的细分领域,从以车载中控为载体演进为以屏幕为载体,AR HUD技术的实现更是被认为是智能座舱变革的拐点。
如今,拐点已现,产业链上下游相继布局。HUD产业链分为芯片、光电、显示、整机制造商,以及导航软件提供商等。芯片企业包括TI、ST、日本理光等。在HUD制造商中,除了上文提到的华阳,还有怡利电子、江苏泽景、未来黑科技等国内产商,国外厂商主要是日本电装、日本精机和大陆集团等。根据公开资料,华阳集团的主要合作客户是长城汽车,怡利电子、江苏泽景分别与吉利、一汽红旗达成合作。
导航软件提供商包括百度、高德、斑马汽车、四维图新等。从凯立德官方媒体账号看到,凯立德也开始提供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凯立德提到智能座舱显示环节存有着两大升级趋势,一是多屏、联屏、大屏化等趋势显现;二是HUD步入增长“快车道”。因此凯立德推出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包括AR-HUD方案以及多屏联动,融入了语音、手势、HUD、AR/VR、全息、I2V等多种技术。在凯立德之前,四维图新旗下四维智联推出AR导航产品,2019年,再次联合疆程、京东方推出AR-HUD导航产品。
可以看到,传统汽车导航供应商都不想放弃曾经深耕的领域,进入AR-HUD赛道顺利的话或许能帮助凯立德在导航市场找到突围点。当然,还得与车企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其次是取回已经习惯了高德、百度的用户。
在热闹的赛道上,一般不会落下华为的身影,进入汽车市场的华为也在2020年的北京车展示其AR-HUD产品,并表示会在2023年搭载多款车型。华为光应用领域总裁黄志勇曾对媒体表示,未来的AR-HUD会在清晰度、画幅等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华为将在车载领域深耕光学根技术。

图源:华为光网
AR-HUD已进入量产周期,研究机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全球AR-HUD的市场规模将达43亿美元。AR-HUD市场潜力开放,传统选手与新玩家在赛道上开始较量。广汽研究智能网联中心主任助理张雄曾公开表示,商业模式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模式需要不断地创新。未来商业模式要看汽车全生命周期,重塑每个环节的价值。如果商业模式不创新,企业发展就会遇到很大障碍。长期来看,汽车智能化将在企业的博弈中迎来更加丰富的发展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