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不是很推荐大家使用后视镜款,像后视镜流媒体这种最好别用,现在市面上大部分流媒体都不带防眩光屏幕,晚上后车照射,镜面反光是挺严重,晚上后车灯一照后镜头就晃的头痛,如果是原车自带电子防眩目的后视镜,千万别去装流媒体后视镜款的记录仪。

外观相似的款式,功能跟硬件配置是不同,功能方面建议是选择单纯录制,不需要其他辅助功能,因为这种是最稳定的,故障率也低。而硬件方面主要是看主控芯片、图像传感器、镜头等等。目前主流主控芯片就是台湾联咏966670跟国产海思Hi3559。而常用图像传感器基本上是SONY415、SONY335、SONY307跟GC4653,其中SONY系列是日本品牌,GC是国产品牌,其实很多人对GC4653芯片并不了解,这是国产芯片格科微,以2020年出货量口径统计,格科微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29.7%,在全球市场的CMOS图像传感器供应商中排名第一,已经超过索尼,未来甚至有可能收购索尼的摄像头芯片业务。就像二十年前索尼彩电,当时在中国那是神一样的存在,可是不到十年就被中国企业打败了,目前国内云路、360、PAPAGO等一些记录仪品牌,也都有采用国产GC4653图像传感器。
另外一点,国产GC4653功耗方面比SONY415低一些,一般采用NT96670芯片搭配GC4653的发热量明显要小于海思Hi3559芯片搭配SONY415,清晰度低,功耗也就较低,发热量相对较小,如果是在高温环境下记录仪功耗较高,运行时间过久,容易造成主板超负荷,发热量也会更大。其实记录仪动态像素达到400W就可以满足需求了,静态下拍摄完全足够,不要迷信芯片的型号数字越高越好。分辨率过高会大大降低存储卡的使用寿命,同时缩短了每张卡的可录像时间。另外,分辨率太高因平均到每个像素点的进光量减少,夜视效果变差,更是得不偿失。比如说我们在电视上看720p的影视,已经非常清晰,即使升到1080p的片源,清晰度差别并不明显。但1080p的数据量已是720p的两倍,1296p的数据量又是1080p的1.4倍:也就是同一张TF卡,此刻不仅可录像的时间减少了30%,而且大大增加卡的重复读写次数,使其使用寿命变短。同理,每秒24帧的电影已经很清晰流畅,把30帧升到60帧,同样会造成可录像的时间减少,卡的寿命变短。行车记录仪产品注重实用与耐用,并不是所有参数越高越好。
很多人知道芯片,但是对镜头了解的却比较少,如果芯片和图像传感器都一样,只是镜头不同,对清晰度和夜视效果影响非常大。镜头是影响进光量的一大重要因素,由多层镜片组成,影响其品质的主要有材质和镀膜。其次,不论是玻璃镜片还是树脂镜片均存在一定的阻光作用,每片玻璃阻光8%、树脂约10%,而采用镀膜可以大大提高透光度。据悉,目前日本最好的镀膜技术透光能达到99.98%。像现在市面上一些高端行车记录仪采用镀了多层增透膜的高级光学镜头,主要是为了减少反射,提高镜头的透光率,而没有镀膜的低质量镜头很容易被“看穿”,镜头内部“一览无余”。镀了多层增透膜的镜头则呈淡绿色或暗紫色,我们用云路R1pro的镜头为例,来看看镀了多层增透膜的效果。

而记录仪安装过程中最需要走心的就是走线了,根据取电方式的不同尽可能让线路走的科学且美观。我大概总结了一下市面上的取电方式,大致分为四种:点烟口、USB口、保险盒、阅读灯、OBD口,市面上最常见就是点烟口跟保险盒。

点烟器、USB口取电:走线方法完全一样,只是接口不同,优点是自己动手就可以完成,缺点是熄火后会断电,则行车记录仪也是不能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