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记者从杭州市公安局一名工作人员处得知,“51信用卡”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发送相关催收短信的情况属实。
新京报记者联系上3名“51信用卡”用户,均曾或现在正在使用“51人品贷”产品,且都有被催债的遭遇。
新京报记者检索发现,“51信用卡”曾被多人投诉。旗下的“51人品贷”在“聚投诉”上的投诉量超过4000条。投诉内容包括收取高额利息、言语辱骂、通讯录轰炸等。
针对用户“51信用卡APP获取、使用个人通讯录信息”指控,10月22日午间,“51信用卡”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澄清称,集团所有的个人信息收集均有合法用户授权,并不存在未经用户授权非法盗取信息的情况。
记者检索发现,“51信用卡”旗下“51人品贷”,在“聚投诉”上投诉量超4000条。网站截图
“51信用卡”承认管理不严,存在过激行为
10月21日晚间,杭州市公安局通报称:今年9月以来,杭州警方接上级部门线索传递,结合日常工作发现,“51信用卡”涉及大量各地异常投诉信息。经初步调查发现,“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的行为,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10月22日,“51信用卡”CEO孙海涛发布微博称,此事是因为公司管理不完善,尤其是对合作公司的培训和监督不够,导致与借款人联络沟通过程中出现过激行为,给个别借款人造成伤害,并对此表示歉意。
孙海涛称,目前51的核心管理层全部在岗在位,旗下51信用卡管家、51人品等核心业务均运转正常。在后续的经营活动中,将自觉并认真接受政府的指导,严格遵循上市公司运作规程,进一步落实各项风控措施,杜绝一切不规范的第三方合作,并确保与各个合作伙伴之间的良性沟通与协作。
对于催收外包的处理情况,“51信用卡”方面22日下午向记者透露,“公司在今年7月底已经终止所有催收外包,未来催收工作将严格合规进行。”
“51信用卡”方面也表示,公司将严格合规运营,对所有投资人、借款人,均严格按照合同履行,反对任何借款人的恶意逃废债。
“51信用卡”官网显示,公司业务涵盖个人信用管理服务、信用卡科技服务、在线借贷撮合及投资服务等板块,旗下拥有“51信用卡管家”“51人品”“51人品贷”等APP,覆盖超1亿用户。2019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51信用卡实现营收14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3.09亿元。
暴力催收难禁:招聘市场火爆 催收员“两头吃”月可入万
暴力催收江湖为何难禁?
新京报记者以“催收”为关键词搜索招聘信息发现,目前催收人员的招聘市场依然火爆。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仅10月21日至10月22日两天内,杭州地区招聘催收人员的信息就超过了30条。其中,“51信用卡”所在的杭州恩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还于10月22日发布了催收支持的招聘岗位,月薪6000至10000元。
催收员王君(化名)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许多催收人员“两头吃”。“与客户签订委托书后,在催收的时候,他们(债务人)可能钱不够,这是最头疼的。有的时候,比如说债务人欠100万,但是拿不出钱来,就会跟债务人要十万元,并承诺以后不再骚扰。”
税前薪资多在5000-10000元
目前,催收人员的招聘市场依然火爆。
处于此次风暴中心的“51信用卡”,其所在的杭州恩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也于10月22日发布了催收支持的招聘岗位,月薪6000至10000元,工作内容为规划搭建催收业务制度体系,优化催收业务相关的各类管理办法,特殊催收账户的处理,特殊流程的处理(如律师函)等。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根据招聘网站给出的薪资标准,一名催收员的税前薪资多在5000元至10000元,对比来看,“51信用卡”上述招聘的薪资处于行业中游。
一名从事催收行业的员工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正规的催收公司在催收过程中,一般比较注意用语,没有暴力催收的情况,但可能也会采取给欠款人的亲戚朋友打电话的方式,告诉他身边所有人,他欠款未还,通过这种方式对欠款人进行一些舆论上的压力,让他觉得他的欠钱行为所有人都知道,觉得自己没有面子从而还钱,但暴力性、涉黑的催收正规公司不敢做。
“催收三阶段”:打电话理论、短信威胁、寄律师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