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当全国各地都在祭拜龙王时,福建这一带的民众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仰,祭祀蛇王。很多沿海地区,在下海前都会祭拜龙王,保佑自己平安并能收获颇丰。福建人不是这样,他们会在船上画上蛇的形状。在他们的船上,还往往可以看到一只木头雕刻的蛇,名叫“木龙”。所以,在福建人的心中,蛇的地位应是和龙一样的。
清朝地理学家郁永河在他的《海上纪略》中,就说:福建人的船上都会看到这个“木龙”。福建人在船上放木龙,自然和蛇神有关。福建各地有很多蛇王宫,长汀县城外的罗汉岭就有一座蛇王宫,这座建筑的时间比那时的汀州府还早(古时长汀县归汀州府管)。蛇王宫中供奉的是蛇王,模样是男性。
因为,在当地人心中,蛇王是主持正义公道的,大家如果发生纠纷,就会一起去蛇王宫,让蛇王来评判。这时的答案已经是非自现,若是做了亏心事,自然不敢面对蛇王。大家供奉蛇王的同时也供奉蛇神,不过却是女性的样子。闽西第一山灵蛇山,位于长汀县和上杭县交界处,它的山麓就有一座蛇腾寺,里面供奉的蛇神就是白蛇娘娘。
若是喜欢中国的民俗文化,将一些故事结合起来看,就会觉得极其有趣。白素贞可是来自四川的青城山,为何在福建会有她的供奉寺庙呢?其实,这就是文化信奉的力量。别处只说着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可到了这里可是人们虔心郑重的膜拜。
当然,除了这些福建民间还有不少传说,如:蛇郎哥的故事,他救了化身鲤鱼的海龙王女儿,后来,二人结为夫妻。只是海龙王发脾气了,将二人化作了两座相对而望的大山。这个故事就是闽剧《花鸟记》的原型。
并且,闽剧也是极具特色的,更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是现存的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等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
闽剧风格高雅、潇洒,道白清晰,唱腔优美,婉转流畅,演员在表演中重视运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现优美的身段,通过外形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五代十国史》、《福建的建置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