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UG的最早提出者已经80岁了
■ 我国发现可逆性非激素类避孕药
就在今年,我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传统中药雷公藤中,可以提炼出一种名叫雷公藤内脂酮的物质。
图片来源:baidu.com
研究团队发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中的动物实验研究证实:
雷公藤内酯酮(Triptonide)是适合雄性小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一种可逆性非激素类避孕药。
在研究团队做的动物实验中,每日单剂服用雷公藤内酯酮可诱导小鼠(3-4周内)和食蟹猴(5-6周内)出现精子畸形、前向运动能力减弱或消失的情况。
这会导致雄性不育,产生避孕效果。
更重要的是,雄性动物在停用雷公藤内脂酮后,其生殖能力能够在4~6周内恢复,且未见明显全身毒副作用。
图片来源:网易视频
这意味着适用于人类的非激素类男性避孕药取得了新的突破!
然而遗憾的是,这种非激素类避孕药尚且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
后续的实验会不会再次获得突破,或是会不会被证实有副作用,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为什么现在市场上女性避孕药还是统领江山,而男性避孕药却像个“哪吒”,迟迟难以问世?
这就要从男性避孕药的避孕机制说起了。
男性避孕药主要包括激素类避孕药和非激素类避孕药两大类。
激素类男性可以负反馈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抑制内源性睾酮的生成和精子的产生。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向大脑发送错误的指令,从而抑制精子的产生。
而非激素类避孕药则可能在精子产生过程的任一环节中发挥抑制作用,也可以靶向作用于精子成熟、活动或释放的过程。
无论是激素类避孕药还是非激素类避孕药,人类已经研究了近70年!
图源:十月呵护设计组
在70年间,研究人员们发现:
大多数非激素类避孕药因具有特异性较高、毒副作用较低、可逆性等优点,所以成了男性避孕药的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