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生活妙招

中国海洋大学怎么样(中国海洋大学特点)

常驻编辑 生活妙招 2021-12-31 中国海洋

培育出我国首个龙须菜新品种“981”d1M拜客生活常识网

比如,在龙须菜育种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海大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龙须菜富含工业原料琼胶,但野生龙须菜品种只适宜在10℃至23℃的水温中生长,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为攻克难关,中国海洋大学张学成教授和中科院海洋所费修绠研究员自主培育了我国首个龙须菜新品种“981”,上限生存水温达到26℃。2014年,在臧晓南教授等团队成员的辛勤耕耘下,可以耐受28℃高温的龙须菜新品种诞生。一上市,便成为广大沿海养殖户青睐的“发财菜”。任职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隋正红教授是张学成的首位博士生,她带领团队发明了独特的“龙须菜性别鉴定分子标记”技术和“良种特异识别”技术,并优化了龙须菜释放孢子技术方案,大大缩短了育种进程。d1M拜客生活常识网

中国海大,与青岛共立潮头

培育出我国第一个耐高温海带新品种“荣福”海带d1M拜客生活常识网

比如,在海带培育方面,海大人秉承着“‘带带’相传,一‘带’更比一‘带’强”。20世纪50年代,应“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教授之邀,方宗熙抵青执教,开启了海藻遗传学研究的序幕。当下,海带研究的接力棒正握在刘涛教授手中。目前,刘涛团队已完成了海带基因组的测序工作,未来,科研工作者可以根据养殖户的需求定制培育个性化的海带品种。d1M拜客生活常识网

中国海大,与青岛共立潮头

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牡蛎新品种长牡蛎“海大1号”d1M拜客生活常识网

再比如,在扇贝育种技术上,海大人不断攀登高峰。20世纪70年代,以中国海洋大学王如才教授为代表的贝类学家陆续攻克了扇贝半人工采苗技术、室内全人工育苗技术和筏式养殖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是王如才的学生,从导师手中接过接力棒,包振民创建了以BLUP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扇贝育种技术体系,开发了贝类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系统,为扇贝品种的更新换代奠定了基础。d1M拜客生活常识网

中国海洋大学持续培养和引进了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和产业人才。“十三五”期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新聘10位国内外院士为特聘教授,在驻青的两院院士中,海大占1/3强。新增“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领军人才28人,在驻青高校中遥遥领先。d1M拜客生活常识网

中国海大,与青岛共立潮头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科研人员开展研究d1M拜客生活常识网

科研尖兵:大批科技计划在青落地d1M拜客生活常识网

青岛是国际海洋科教名城。迄今为止,新中国海水养殖共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每一次浪潮均从青岛发端,且与中国海洋大学密切相关,进而推广至全国。向海洋谋发展,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在青岛落地建设,越来越多的海洋新兴产业在青岛崛起。d1M拜客生活常识网

海大获批建设我国地球科学领域首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获立项实施海洋工程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多场多体多尺度耦合及其对海工装备性能与安全的影响机制”;获批建设海洋大数据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正在全力筹建物理海洋、水产养殖和海洋工程等优势学科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建造的5600吨全球最大静音级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船投入使用,构建的“透明海洋”立体实时综合观测系统在全球首次实现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深海数据实时稳定传输,全球气候模拟超算系统、碳14加速器质谱仪等重大平台建成运行。d1M拜客生活常识网

中国海大,与青岛共立潮头

“东方红3”船d1M拜客生活常识网

高质量科技成果直接服务青岛的产业发展。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市科技局、崂山区政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有效贯通“科学技术工程产业”链条;与城阳区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已成功孵化5家海洋生物技术创业公司,研发产品50余款;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气象局、青岛市气象局共同发起成立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为国家和区域海上防灾减灾、经济活动、远洋气象服务提供科技支撑;首倡并率先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推动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制订“青岛‘海洋攻势’中国海洋大学行动计划”,推进中国海洋大学产业园筹划建设,与青岛市政府联合成功举办青岛“海洋发展”大会,积极吸引汇聚知名校友回青投资、发展,为青岛“双招双引”贡献力量。

相关阅读:

  • 中国海洋大学怎么样(中国海洋大学在北京知乎)
  • 世界领先!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下水,助力中国海洋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