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定法华塔(来源:嘉定都市网)
《嘉定县续志》中描述嘉定“名片”法华塔时称:“金轮城外见,宝铎市中闻”,号为“金沙夕照”,可见彼时法华塔之风光。此塔曾被附会为是用于振兴科举的风水塔,始建于南宋开禧年间,到明万历时仅存一级塔身。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募款重修,仍恢复七重楼台,四面设壶门,砖木结构,高40余米,各层有平座、栏杆、腰檐,层间飞檐翘角,下悬檐铃,风动铃响,清脆悦耳。不过,传至民国以后法华塔已凋零不堪。1924年募款大修,改底层围廊、各层腰檐栏杆、七层塔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今,修葺一新的法华塔仍矗立在练祁塘南岸,在城内任何角落都能一睹其风姿。每当华灯初上,灯光将塔身点缀得透亮,完美重现了旧时“平地涌起二百尺,多宝夜吐常光明”的盛景。
三、嘉定方志编纂史

▲金陵博物馆藏品•《嘉定县续志》
嘉定县自元至正二十二年(1361年)纂辑《练川志》后,历明、清至民国,《嘉定县续志》问世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先后共有16部县志面世,平均36年编修一部县志。可见嘉定是具有纂修方志传统之县,有着深厚的方志文化底蕴,为今人留下了一县的珍贵资料,亦为我们留下了县志编纂的实践与理论。
现将这16部县志罗列如下:
元《练川志》,2卷,秦辅之(1245~1321)纂辑。明正德间尚存。
明洪熙《练川志》,1卷,明洪熙元年(1425)曾鲁、周璇纂辑。
明《练川志稿》,明天顺、弘治年间浦杲纂辑,未及付梓即焚于火。

▲《练川图记》:嘉定县境图(来源:嘉定档案志鉴)
明正德《练川图记》,2卷,知县陈渊修,都穆纂辑。明正德四年(1509)修成。志分建置、城池、山水、坊巷、桥梁、乡都、水利、祀典、寺观、丘墓等门。卷首载县境图、县治图、儒学图。上海图书馆、嘉定博物馆存吴县张伯伦抄本的传抄本和民国17年(1928)疁城周承芝据传抄本的油印本。为现存县志之最早本。
明嘉靖《嘉定县志》,5卷,明龚弘纂辑,蔡复元校定。明嘉靖二年(1523)刊行。
明嘉靖《嘉定县志》,12卷,知县杨旦修,浦南金纂辑。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刊行。分疆域、建置、田赋、水利等门,卷首列图多幅。南京图书馆有藏本。
明万历《嘉定县志》,22卷,知县韩浚修,张应武、唐时升、金可绶、娄坚、宣嘉士、徐兆稷、郑允骥、李流芳、李绳之、唐景南等纂辑。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刊行。志分疆域、营建、水利、兵防、杂记、文苑等门。并载嘉定县镇都总图。上海博物馆藏民国23年传抄本。
明崇祯《嘉定县志稿》,主修人、纂辑人无考。清嘉庆间知县吴桓修县志时,尚存此志稿,并予引用。

▲嘉定县城(来源:嘉定都市网)
清康熙《嘉定县志》,24卷,知县赵昕修,苏渊、汪价、陆时隆、潘润、马舒、侯汸、徐麟定等纂辑。清康熙十二年(1673)刊行。全志12册,分图考、建置、沿革、疆域、城池、水利、古迹、寺观等门。北京、上海等图书馆和嘉定博物馆有藏本。
清康熙《嘉定县续志》,5卷,知县闻在上修,许自俊、阚选、吴康侯、汪价等纂辑。清康熙二十三年刊行。1991年辑入《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辑》影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