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交通先行。2020年,阳江全市重点交通项目51个,预计全年完成投资110亿元,是历史上交通投资完成最大的一年。这也是经济增速的一大“密码”。
预计阳江港全年吞吐量3300万吨,同比增长2.0%。2020年,海陵岛大桥、开春高速公路阳春段、开阳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阳江段等重点交通项目建成通车后,阳江境内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378公里,高速路网面积密度达4.75公里/百平方公里,排在粤西地区首位。
轨道交通布局方面,优化与“双区”高效联通。在广湛高铁、阳江机场等项目的建设落成后,阳江与双区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可实现1小时到广州、深圳,2小时到上海,3小时到北京的快速通达目标。
简炜明到,目前,阳江与深圳核心区直连高速公路通道,黄茅海通道尚未开工建设,鉴于阳江与深圳交通运输通道薄弱的突出问题,“建议进一步打造阳江交通枢纽,构建以阳江为枢纽节点,快速联通广佛极核、深港极核,以及湛江、南宁的综合运输大通道,支撑引领阳江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西进门户、北部湾城市群东融支点、海南自贸港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北上枢纽。”建议将深圳至南宁高速公路阳江段项目纳入省“十四五”交通建设计划。
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阳江沿海经济带在建设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简炜明认为,在产业发展方面,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当下,在国内外市场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大背景下,阳江特色传统产业如何做大做强做优?钟敏提到,在“双循环”战略下,正在加快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开拓国内市场,形成自主品牌。“早期刀剪产业品牌集中度不够高,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发了国内品牌,比如收购了国内老字号‘王麻子’,做强自有品牌,加大对国内市场的投入力度。”
阳江传统五金刀剪产业的科研代表林良勇,作为企业技术带头人,对转型升级深有体会:“智能化和自动化,不断创新,才占有主动权。”
简炜明同样指出,“本土企业需要修炼内功,通过转型升级、细分市场,调整产品结构,比如制造手段的升级和产品质量升级,人才链也是产业发展的蓄能助力。技术型人才目前还是欠缺的,区域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阳江正在打造应用型本科院校,输出人才,未来有望进行校企结合。
“如何引进人才?一种是柔性政策,与高校教授学者、或者业内专家合作,让他们服务阳江,还有一种是引进优秀人才,落户阳江,满足阳江发展需求。”钟敏表示。
采写:南都记者 钟丽婷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