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门生有男有女,有富贵者有贫贱户,只要有诗才,他都愿意教,甚至自掏腰包资助对方学习。
他建随园的初衷只是为了自己有个身心安放的精神家园,但后来随园也成了江南文人们的精神乐园。
渐渐地,来往文人留下的和诗已达万余首,袁枚便在园中修了一条长廊,将这些诗题于廊壁之上,称之为“诗城”,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袁枚也很自得,他说“十丈长廊万首诗,谁家斗富敢如斯?“
他认为诗文就应该抒发个人真实情感,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人们称他的诗为“性灵派”。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曾火爆一时的《苔》,之所以打动了这么多现代的读者,正是因为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晚年,袁枚精挑了往来唱和之诗编撰成《随园诗话》刻行于世,一经发行便被不断翻刻,“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甚至连海外琉球、高丽国也有人来求他的书。
那时他的名气大得很,住店时被人邀请到家里去住;游玩时有人主动陪伴;甚至有伙强盗打劫时,看到主家在读袁枚的书,便放弃打劫的事也曾发生。
这一来是他的才名在外,二来也是他平生乐善好施,见到有谁落难都会帮上一把。
袁枚有位朋友,曾借过他五千两银子,后来这位朋友因病而死,家中贫困交加,袁枚听说后,当即将从前的借据焚烧,并另外又拿出钱来资助程朋友的家人。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又才华,对朋友又仗义,这样的人谁不喜欢?
袁枚还是个吃货。
不但喜欢吃,还吃出学问来,吃出了一本畅销书。
他每次去人家吃饭,如果吃到什么好吃的菜,一定会让家里的厨子去拜师学艺,不把这道菜学成誓不罢休, 。
有一次他去一位姓蒋的朋友家吃饭,这位蒋姓朋友亲自下厨为袁枚做了一道豆腐,这豆腐美味无比,胜过一桌的其他好菜。
袁枚怎能放过,拉着朋友就要学,这位朋友开玩笑说,要学也不是不可以,得袁枚本人给他做三个揖才行。
袁枚二话不说,站起来就恭恭敬敬地向蒋某作了三个揖,三个揖换回一道菜,他觉得很值。
那时有亲朋好友造访随园,他总是用学来的美味菜肴设宴款待,在随园宴请四方,也是他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晚年时,他将收集的美食编辑成书,名为《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收录了菜肴、饭点和茶酒共326种,详细记录了原料的选择、制作的程序等等,一直流传至今,做到这个份上,也算是食神级别的吃货了。
从三十来岁到五十岁,袁枚大多时间都待在随园里,安享生活,但到了晚年,他忽然游兴大发,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五十岁这年,他先在江南走了一圈儿,这一走就再也受不住脚。
六十岁以后,一年中,袁枚只有一半的时间在随园应酬朋友、料理家世,还有半年时间都在外出游。
早年他一心“读万卷书”,晚年反而“行万里路”,堂弟劝他,年纪一大把了,便老是往外跑了,袁枚不干,写诗回道:
看书多撷一部,游山多走几步。
倘非广见博闻,总觉光阴虚度。
书他要看,山他也要游,不然的话总觉得自己虚度了光阴,白活这一趟。
一直到八十岁,也就是他去世前的那一年,他还出游了一趟江南各地,那时他已经走不动路,只能请人抬着或背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