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
一、概况
朝阳区为北京市近郊区,位于近郊东部和东北部。东与通县毗连,西与海淀、东城、崇文、丰台四区接壤,北隔北小河、温榆河与昌平、顺义两县交界,南邻大兴县。辖域面积470.8平方公里,呈扇面状。区政府机关驻地神路街。截止1992年,辖21个城市街道办事处、两个农村办事处、24个乡。
1、历史沿革
《中国历史地图集》、《河北通志》、《畿辅通志》等记载,朝阳区辖域,在商朝、西周初时,属于蓟国;西周中后期和东周时期,燕国并吞蓟国,海淀区辖域属燕国。秦代属广阳郡蓟县。西汉属燕国(燕郡、广阳国、广阳郡)蓟县。
583年年,隋朝罢天下诸郡,实行州、县二级制度,燕郡被废,属县直接归幽州统辖。607年,隋朝又改州为郡,废幽州,置涿郡。618年,唐朝罢郡置州,遂废涿郡、复置幽州。
627年,唐朝分全国为10个道(类似于汉朝的州刺史),为监察区域,幽州属河北道。733年,增划为15个道,河北道不变,并设常任长官(采访使/观察使),形成道、州、县三级政区。
705年,在边疆要地设节度使;713年节度使设置成为制度,节度使辖区也称为“道”(军事区域),其他的“道”则是民事监察区域或行政区域。以后,边地各“道”(民事监察或行政)的采访使这个地方民事监察或行政官职,也渐由节度使(军事)兼任,节度使遂成为集军事、行政、监察大权于一身的方镇。742年,废州改郡,幽州改称范阳郡。756年,唐朝全国增划为40多个道,行政区域与军事区域基本合一,形成藩镇割据局面。758年,复改范阳郡为幽州。 唐末,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占据幽州,913年被李存勖攻灭。936年,后唐大将石敬瑭为夺帝位,将幽州、云州等16州割让给契丹。今北京地区为范阳郡节度使、幽州节度使辖地,蓟城是隋唐时幽州(涿郡、范阳郡)治所。
781年,蓟县西部析置出幽都县,朝阳区辖域仍属于蓟县(辽初改名为蓟北县)。938年,幽都县易名为宛平县,蓟北县易名为析津县,都隶属于辽燕京道(南京道)析津府(幽都府)。1125年,金朝将燕京道复名为南京道,后又易名为中都路,将析津府易名为大兴府,将析津县易名为大兴县。元朝将中都路易名为大都路,大兴府名字不变。明代,将大都路撤销,大兴府更名为顺天府。
民国初年,顺天府易名为京兆地方,朝阳区辖域仍属京兆地方大兴县。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军进入北京,国民政府将北京改名为北平,并将宛平县和大兴县靠近市区的郊外剥离出来,设为几个郊区,朝阳区辖域不再属于大兴县,而是属于单独设立为东郊区。
1945年将东郊区划分为两个区:以朝阳路为界,以北的地区为郊一区,以南的地区为郊二区;同年分别更名为第十三区和第十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