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必然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文化氛围。
因此,大连将重工业产业陆续迁出城区,同时建设了如"亚洲第一大城市广场"的星海广场、中山广场等基建项目。
而且呼吁全市注重环保,建设城市文化。“大连国际服装节”“大连啤酒节”“大连赏槐会”等一系列文娱项目应运而生。
为了改善成年柳树、杨树春季飞絮的烦扰,大连市政府将主干道行道树换成了清一色的法国梧桐,将所有的飞空架线问题全面整改处理。
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令大连居住环境焕然一新,在2001年,联合国评定大连为世界环境500佳城市。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在当时,大连城市绿化率和宜居程度国内首屈一指。
回首望,大发展背后实则暗流涌动
仅从城市基建方面看,大连的进步确实显著到令人艳羡。
而这令人艳羡的背后,平静湖面下的暗流开始涌动,大连真正的危机悄悄来临。
迅速由重工业转为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单一,追求速度又过快,这不仅不符合大连当时的实际条件,而求将大连原本依托东北强大的重工业发展起来的工业体系弄得支离破碎。
更有东施效颦的感觉,忘掉了自己的工业根本之重,也没有学会新型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精髓。
2003年提出的“大大连”的口号,转型现代化金融旅游城市未见成效之后,大连在繁重的财政压力之下,又引入在长三角、珠三角已经不被看好的化工项目,定位又重新回到了重工业阶段。
而其刚刚兴起的软件产业也逐渐显出疲态,纷纷撤出大连,前往北京、上海等地。
2010年提出的“东北亚航运中心”,十八个产业先导区先后设立,而正是大连引以为傲的这开发区,让大理背上了沉重的财务包袱。
政府负债1000多亿,总体负债比率高达147%,位居全国第三,这期间大连的经济基本上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极大地加重了财政负担,政府财政赤字率增加,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这一发展规划无疑是不符合社会和现实,对大连自身而言。2000到2010年这10年,大连没有完全抓住利用外资完成自主发展转换的机会。
这10年间,相对于止步不前的大连,位于南方的南京、杭州、深圳等南方城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步着。
华为、阿里等企业的崛起也证明了这一点。
北方的西安、郑州等地同样也进入了自身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设立园区,吸纳人才,招商引资,每一步都紧跟大潮。
而大连的两次选择都没有做到"与历史同向",一次次的失误让大连这座有着丰厚历史底蕴,有着雄厚重工业基础,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
从当年GDP稳居全国前十的城市,慢慢下跌。
此时,大连的转型之战正式宣告失败。
而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大连的发展缺乏连贯性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