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今漳州境属建州龙溪县。武德五年(622年),析建州地复立丰州,领南安、莆田、龙溪3县,今漳州境属丰州龙溪县;翌年,析建州闽县为泉州,置都督府,领泉、建、丰3州,今漳州境属江南道泉州都督府丰州龙溪县。贞观九年(635年),废丰州,并入泉州,废都督府,今漳州境遂改属岭南道泉州龙溪县。同年,析泉州(治所在晋江)龙溪县来属漳州(《旧唐书》:龙溪,旧属泉州;圣历二年即699年,属武荣州;景云二年即711年,还泉州;开元二十九年即741年,属漳州)。时漳州遂辖漳浦、龙溪2县,仍属岭南道。天宝元年(742年),诏命改州为郡,漳州易名为漳浦郡,割属江南东道。天宝十年(751年),漳浦改属岭南道。乾元元年(758年),漳浦郡复名漳州。上元元年(760年),漳州改属江南东道。大历十一年(776年),观察使皇甫政请析汀州龙岩县属漳州;翌年获准,时漳州辖漳浦、龙溪、龙岩3县。贞元至元和间(785年至820年),漳州隶属江南道,辖龙溪、漳浦、龙岩3县。
梁开平三年(909年),梁封王审知(王潮季弟)为闽王建立闽国。漳州属闽国的一州。至闽国天德三年(945年),闽王王延政为南唐所灭,历34年。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留从效死,其牙将陈洪进于次年夺取兵权,继续称霸一方。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四月,陈洪进献地归宋,泉、漳两州才正式归顺宋王朝。
宋改道为路。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泉州长泰县因距州治遥远,且地处九龙江北溪支流龙津溪流域、南邻漳州州治龙溪县,遂析出归入漳州。时漳州属福建路,下辖龙溪、漳浦、龙岩、长泰4县。
元初,地方设行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撤州,漳州升为路,属福建行省,辖龙溪、漳浦、龙岩、长泰4县。至治二年(1322年),因龙溪、龙岩、漳浦交界地距3县署偏远,且山岭连亘、不便管理,乃析置南胜县。漳州遂辖5县。至正十六年(1356年),南胜县改称南靖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漳州路为漳州府;翌年,漳州府属福建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漳州府改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辖县仍旧。明代中叶,漳州府先后增设5县;成化七年(1471年),因龙岩县九龙乡距县治偏远,遂析九龙乡的居仁、聚贤、感化、和睦、永福5里,增置漳平县。正德十二年(1517年),南靖象湖、箭管发生大规模农民暴动,王守仁发兵镇压。事后,为加强该地区的统治,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析南靖县清宁、新安2里共12图立平和县。嘉靖九年(1530年),析漳浦县二都(一、二都合都后的简称)、三都(原海滨里)、四都(原遵化、修竹2里)、五都(原思政里)等地,立诏安县。
清初,行政区设置分为省、道、府、县4级;与府并行的有直隶厅、直隶州,与县并行的有厅和州。时漳州府属福建省,仍辖10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因龙岩地理位置重要,人口、经济发展,闽浙总督郝玉麟奏请升龙岩县为福建直隶州,并割漳平、宁洋两县归属。时漳州府辖龙溪、漳浦、长泰、南靖、平和、诏安、海澄7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厅,福建实行省、道、县3级地方政制。同年,道改称路,原漳州府辖地7县1厅属福建西路管辖。民国二年(1913年)3月,改云霄厅为云霄县,漳属8县仍属西路管辖。民国三年(1914年),改路为道,改西路为汀漳道,定道署于龙岩县(时因龙岩道署未建就,道尹暂驻龙溪县)。原漳州府辖地及龙岩、长汀、宁化、上杭、武平、清流、连城、归化、永定、漳平、宁洋等县属汀漳道。民国五年(1917年)5月1日,析诏安县地东山岛、古雷半岛及其周围诸小岛设立东山县,属汀漳道。时汀漳道辖20县,其中漳州地占有9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废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福建实行省、县两级地方政制。民国十七年(1928年),龙溪县西北侧二十五都华丰等地离县城偏远,设置华安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行政督察区及辖县重新调整。第五行政督察区辖龙溪、漳浦、长泰、南靖、平和、诏安、海澄、云霄、东山、华安10县。专员公署仍驻在龙溪,至1949年未变。
1949年9月2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设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行政督察区辖龙溪、漳浦、云霄、诏安、东山、海澄、长泰、南靖、平和、华安10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