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沙勒罗瓦劳动大学图书馆。

沙勒罗瓦劳动大学建筑。

沙勒罗瓦劳动大学图书馆内部。

曾经的沙勒罗瓦劳动大学实验室。 (资料照片)
(一)
几行斑驳的树影,摇曳在古老的红色砖墙之上。一眼望去,纵深的古典建筑散发着历史的古朴厚重感。这里是比利时沙勒罗瓦劳动大学,上世纪20年代,为探索和寻找挽救民族危亡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驱聂荣臻、刘伯坚、何长工等都曾在此求学,孜孜以求革命真理。
徜徉在典雅的校园里,弥漫在空气中的讨论、洋溢在学生脸上的求知欲……此情此景常会让到访者受到触动。在一张张课桌前,我不止一次地想象过,昔日留学生们奋笔疾书、交流切磋的动人场景;也想象过博学儒雅的老师挥舞着粉笔,在黑板前写下一行行公式的情景。每当这时,我的心中便不由泛起穿越时空的阵阵暖流。
或许是因为自己也是教师的缘故,我对学校有着一份别样的感情。学习与苦行常常相伴。但在留学生的行囊里,有潜心修炼的沉静,更有探索未知的勇敢、携手相伴的团结、迎接多元的热情,以及一份深沉的济世救国的责任感。他们深知,远赴重洋不仅是为了习得“器”与“术”,而且是在中西智慧、精神、制度与文化的碰撞里,体验一种差异,感受一种交融,思索一种解读。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在孤灯下一个人的寂静中,真正走进思想的精深幽微,探寻大千世界的广博。
(二)
聂荣臻曾经这样回顾自己在劳动大学的求学心路:在修习化学工程专业之余,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从马克思列宁的学说中开始认识到,要想拯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使四万万同胞都能有衣有食,只有建立劳工专政,实行社会主义。
沙勒罗瓦劳动大学见证了曾留学于此的中国革命先驱的初心和理想,而留学的经历也塑造并影响着他们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
这所始创于1903年的劳动大学,曾经是欧洲著名的工业技术学校之一,其办学目的是让工人享受到尽可能多的教育。这所学校与其他学校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重视“学以致用”。这里曾经是中国共产党早年在欧洲的重要活动中心之一。
1922年8月,聂荣臻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留学期间,聂荣臻的思想经历了重大转变,从坚持“实业救国”到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一个多世纪后,如今的沙勒罗瓦劳动大学,多了些现代感。路上,不时能见到肤色各异的留学生。我走上前去与学生攀谈后得知,他们在这里的学习生活非常愉快,虽然最初会经历一定程度的文化冲击,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语言环境,但几个月过后他们便顺利融入了当地生活。这所学校以工科见长,学生在接受知识洗礼的同时,又经历劳动的磨练,从而得以成长为知行合一的人才。
步行于校园里,目力所及皆是彰显比利时特色的建筑和雕塑。走进图书馆,高耸的浅胡桃色书架占据了整个墙面。书籍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新知与古典相交织,融合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
学校的主楼,几扇顶部为圆弧形状的落地窗高高耸立,每一扇都有约两米多高。缓缓开启大门,门扉被推开的声音,像是张开胸怀慷慨迎接来客。楼道里静谧无声,放轻脚步,环顾四周,仿佛每个角落都在讲述着历史。思想的声音穿过厚重的墙壁,直击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