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秘鲁政府开始启动本国的生态修复工作。1994年,秘鲁颁布流域管理和土壤保护国家计划,旨在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水和土壤,提高农业生产能力。2000年以后,该国又出台林业和野生动植物法及国家造林计划等,继续推动生态修复不断发展。2018年,秘鲁政府发布森林生态系统和其他野生植被生态系统修复准则,旨在规划、实施和监测生态修复相关计划方案和活动等。依据该项准则,公共部门、私营企业等都可以参与生态修复工作。
此外,秘鲁也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国际合作,支持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2014年,秘鲁成为“20×20倡议”的发起国之一。这一倡议由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主导,目标是到2030年修复该区域5000万公顷退化土地。其中,秘鲁承诺恢复320万公顷退化土地。在该倡议框架下,还开展了“土地加速器”计划,邀请初创公司、专家学者和投资者共同参与修复工作。今年4月,“土地加速器×秘鲁”计划启动,入选的27家初创企业涉及农业、环境和旅游等领域。组织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促进生态修复、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埃塞俄比亚
植树造林应对气候变化
本报记者吕强
在埃塞俄比亚,一场全国性植树活动正在进行中。这是自2019年发起“绿色遗产”行动以来,埃塞连续第三年开展全国性植树活动。为此次植树活动,埃塞政府共准备了70亿株幼苗,除了完成本国今年60亿株的植树目标外,还会与邻国分享10亿株幼苗。“面对气候变化给地区和全球带来的严重威胁,我们需要携手应对挑战。”埃塞农业国务大臣萨尼·雷迪表示。
埃塞地处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缘向草原过渡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作为非洲第二大人口大国,该国经济比较依赖农业,而农田扩大、过度放牧及人口的快速增长让自然资源不堪重负,森林和土地出现严重退化,进而导致干旱和贫困的恶性循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世纪初期,埃塞约有35%的国土被森林覆盖,但到2000年,该国森林覆盖率已下降至4%左右。埃塞政府意识到,如果不加以遏制,土地和森林退化将对国家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要保持经济增长并实现发展目标,保护现有森林及恢复森林植被至关重要。
在努力制止过度砍伐的同时,埃塞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动恢复森林植被。2018年,埃塞发布了第一部全国森林植被恢复潜力报告,指出占埃塞国土面积73%的8200多万公顷土地可以从森林植被恢复中受益,强调要进行跨部门协调合作,做好植树造林工作。报告同时制定了森林植被恢复方案及优先级地图,并按照环境生态的破坏情况将1100万公顷土地作为重点恢复地区。根据该报告,如果这些区域得以恢复,将会创造数十万个就业机会,使森林相关产业对埃塞GDP的贡献增加一倍。森林植被恢复和森林保护工作也成为该国实现到2025年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树造林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联合国环境署非洲办事处主任库丹普表示,非洲国家应迅速行动起来,提高气候变化抵御能力,并落实森林恢复等各项气候应对战略。“作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极为严重的大陆,非洲应该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积极引领者,并将这一行动作为未来的首要任务。”
为了防止撒哈拉沙漠进一步扩大,2007年非盟发起“绿色长城”计划,埃塞成为11个参与国之一。各国计划从西非到东非种植一道宽15公里、长约8000公里的树林带,在防止沙漠扩大的同时,也为沿线民众提供粮食安全保障及就业机会,以期实现生态和社会治理双重功效。截至目前,埃塞已经为该计划提供超过50亿株幼苗,完成15.1万公顷土地的重新造林,开垦了近80万公顷梯田,是该计划中恢复树林面积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6.2万人得到了相关培训,累计创造了21.8万个工作岗位。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09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