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尺等于多少米(英尺换算成米)
到底是什么原因挡住了公制单位在日本进一步普及的脚步呢?
首先是因为民间阻力太大。一套度量衡用得久了,就成了社会习俗的一部分,你想改变习俗,必然遭遇阻力。另外,公制单位是舶来品,来自欧洲大陆,在那些被欧洲列强欺负过的国家或者与欧洲列强打过仗的国家,国民会对公制单位产生抵触情绪。
其次是认为改制成本很高。在流行英制单位的国家,路标上的里程是英制,仪表上的油耗是英制,教科书上的单位是英制,生产线上的刻度是英制。如果从头到尾改用公制,那么路标要换成新的,仪表要换成新的,教科书要换成新的,工业设备更要全部改造,花的钱一定是天文数字。
1921年,日本农商务省做过一个预算,仅仅是推广公制的宣传经费,就需要1600万日元。1971年,美国国家标准局公制化委员会向国会提交一份报告:假如美国想在十年以内从英制过渡到公制,平均每台机床要花费400美元进行改造。
公制单位诞生以前,拿破仑就曾经向那些倡议制定全新度量衡的科学家们泼过一盆凉水:“要使古老的民族采用新的度量单位,必须修改一切行政规章和工业标准,这种改革工作让人难以理解。”
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文明起步越早、经济和工业越成熟的国家,推进全新度量衡的成本越高。倒是在那些经济和工业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无所顾忌地砸掉旧框架,例如苏俄的新旧更替就是这样——1918年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了推行公制的法令,1927年旧俄制就被公制全面取代。
当然,公制单位取代传统度量衡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不管在哪个国家,不管改制成本有多高,不管过渡期有多长,终归都要采用公制。英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1972年2月7日,英国发布的《公制化白皮书》里有一个相当明智的观点:“改制的费用是一劳永逸的,改制的好处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坚持英制,而把改制工作不正当地推迟下去,那么丢失的贸易市场和主顾所导致的积累损失,将会构成一个严重的事态。”
让我们用1999年发生的两起航空航天事故来为《公制化白皮书》提供注脚。
1999年4月,从中国上海飞往韩国金浦机场的货机坠毁,事故原因是这样的:中国用公制单位,韩国飞行员用英制单位。事故当天,上海机场发出“上升1500米”的指令,这架货机升高到4500英尺时,韩国副机长错误地提示机长只需要上升1500英尺(1英尺约等于0.3米),最终导致飞机贸然下降,失速坠毁。
1999年9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7个月前发射的一艘探测船即将进入火星轨道,地面上的科学家计划让它绕着距离火星表面160千米的轨道公转。按照原先的计算,只要在距离火星180千米时对火箭点火,就可以把探测船送入预定轨道。
可是当初制造火箭的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用英码为单位,输入了点火点的数据(1英码约等于0.9米), 美国科学家却把英码错误地当成了米。当科学家认为火箭距离火星160千米时,实际距离只有145.6千米。所以,火箭还没有来得及点火,就被火星引力拽进火星大气层,随后发生爆炸。